岁月长河,好人常在,
“红云红河云南好人”
系列展播从11月1日开始。
一位72岁的老人家
有一个习惯,
每个月都会花工资的
十分之一去买书,
几十年下来累积了三万多本书。
因为这些书在洱海畔
开了一个公益图书馆。
条码君马上带大家见见这位
“黄金屋”的守书人。
杨人和:“我叫杨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的人和。我今年七十二岁,年退休以后根据我们缺书少读的这个情况,所以决心办一个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被杨人和取名为“仁人之家”农村公益书屋,坐落于大理市海东镇南村村委会二组。
杨人和:“从书屋开办开始就有三万本书,现在已经超过三万本,我这个地方都是免费的不交押金。”
杨人和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每个月收入的十分之一都会用来买书,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三万多本书。这个习惯来自于儿时对自己的承诺。
杨人和:“我们小时候新华书店会来摆摊,地点就在我们水井那边,是坐在那里围着摆地摊的,一般不让大家翻书,除非确定要买书,就准你翻。”
杨人和:“我买这么多书的初心就是那个时候,小时候我向民办教师的父亲提出了好多次买书,但是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6元钱,有一次父亲背着我母亲,偷偷给了我6角钱,被母亲知道后,她怀疑是我偷了钱,最后得知是爸爸给我的,他们就吵架了,妈妈说6角钱可以买很多斤盐巴,一个月吃不完,我也知道生活的难;所以,当时就暗下决心,以后自己能挣钱一天,一定要把自己的十分之一的钱用来买书。”
杨人和是一名退休教师,同村与他同龄的老人识字的并不多,儿时他就非常渴望读书,爱书的渊源被他称之为“家风”。
杨人和:“根据我父亲说,我的爷爷也是满清最后的秀才,我父亲也算秀才,我也算秀才,所以我们几代人都是秀才,再加上我们杨家的家风都是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刻在了杨人和的骨子里,教书育人的脚步不能因为退休而停下,他自己购买的这么多书,一定要发挥出它们的用处。
杨人和:“一开始的书屋我是利用老房子,有一年泥石流,我老房子背后的山垮塌了,轰隆一声我还以为是地震,跑出后房子看到房子后面灰尘像蘑菇云一样飞得到处都是,还好钢混露台把房子顶住了,否则肯定会垮。当时,我们的市委宣传部,州委宣传部领导下来考察,一跨进书屋就吓得跑了出来,他们说我这老房子是危房,小孩子多了都不能上来,他们要求我要安全第一。”
三万多本书的重量加上泥石流的冲击,老房子已经不适合做书屋,杨人和下决心要盖一个稳固的新楼。
杨人和:“新楼盖了五十多万,因为六十岁以后贷不了款,就向亲朋好友们求助。再一个要方便读者,所以一定要盖在路边,刚好我有一块地,我就下决心一定要盖图书楼。”
杨人和:“后来,大家在公路边抬头就能望到这个公益图书馆,就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书的作用也被发挥起来。”
杨人和:“4层小楼只留了三间房给子女回来有个落脚地,其余的都是书房,我自己和老伴还是住在老房子里。”
书屋创办之初杨老做了三块广告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块广告牌不翼而飞,此时村里的闲言碎语也多起来。
杨人和:“有的人说不要到我这里看书,担心在我这里看书以后我们会邀功等等,当时我难过了一个月都睡不好,最后想明白了,这些人之所以这么说,还是文化问题,他们的怀疑与误会更坚定了我把这座图书馆办下去的决心。提高文化水平不是一年两年,一代两代人的问题,是要几代人的努力。最后,我想通了,光是我这一代努力还不够,以后几代人还要继续努力把图书屋办下去。”
杨人和是“黄金屋”里的守书人,守护着自己孩童时的承诺,守护着孩子不用再思考“6角钱是该买盐还是该买书?”你想看书,就可以来借阅。
“仁人之家”借书准则: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岁月长河,好人常在,
“红云红河云南好人”
系列展播从11月1日开始。
观看渠道▼▼▼
电视端↓
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都市条形码》栏目
(17:50——19:00时段)
新媒体平台↓
都市频道七彩云专题——
《红云红河云南好人》
年开始,都市频道开始了寻找好人的公益行动,通过都市条形码这个平台,多位普通人的故事被我们记录下来,无论平凡、耀眼,他们坚持的事情或是一刹那的决定,都在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温暖,今年,是云南好人故事展播的第十六年,我们也希望我们坚持记录的这些平凡事能够给正在前行的你带来一丝光和热。
编导:潘德蓉
记者:尹健
编辑:留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