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精彩
摘要:雍正四年()刊印的铜活本《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类书,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有重要的价值。因初印本印数少,到清末存世更少,难以满足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光绪九年(),点石斋和同文书局两家石印书局先后启动了影印刊行《古今图书集成》的工作。但因影印成本过高,点石斋改用铅活字排版重印了该书,而同文书局的影印工作被迫中断。后清廷于光绪十六年()重启了影印该书的工程,委托同文书局承印,采用铜活字本描润后照相石印,于光绪二十年()竣工。石印本字迹清晰,墨色鲜明,且附有考证,成为公认的善本。本文根据文献史料和底本、印本实物资料对石印本的刊印经过及其流传与影响等问题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探讨,指出石印本先后入藏外国各级各类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等机构,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和图书馆的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而且还流传到美、欧、日和东南亚地区,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古今图书集成影印照相石印石印本清末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初稿编写于康熙四十年()至康熙四十五年(),于雍正四年()用铜活字刊行。该书以其卷帙之多、印刷之精著称于世,全书册(其中目录20册),共计1.6亿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著名的第11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篇幅还要多四倍。这部类书内容十分丰富,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有重要的价值。至19世纪末的清光绪年间,因初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已非常稀少,不能满足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从民间到官方都有再次刊印的愿望和需求,而西方近代机械印刷术引进,也为重新刊印提供了条件。
当时上海两家石印书局点石斋和同文书局,几乎同时启动了用石印技术影印《古今图书集成》的工作。因成本过高,点石斋修改了原来的方案,改用铅活字排印文字、照相石印插图的方式,成功重刊了《古今图书集成》。同文书局因经费不足,只完成全书目录的影印工作。之后清廷于光绪十六年()启动了影印刊行该书的工程,委托同文书局承印,同文书局以铜活字本描润后照相石印,于光绪二十年()按期竣工。这一石印本字迹清晰,墨色鲜明超过初印本,且附有考证,成为公认的善本。
下面根据档案文献和底本、印本实物资料对《古今图书集成》的影印过程做较全面的梳理,并对石印本在国内外的流传与影响情况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石印书局在清末的兴起与《古今图书集成》再次印刷出版
石印技术由奥国人施纳菲尔德(AloysSenefelder,—)于年发明,道光年间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在广州开设了石印所并成功运行。早期引进的手写石印技术,因效率较低且印书质量不够稳定,未能在中国流行开来。照相石印术传入中国后,石印技术才在中国得到普及。
照相石印由英国人詹姆斯(HenryJames)和斯科特(A.deC.Scott)于年发明,同年澳大利亚的奥司旁(JohnW.Osborne,—)也独立发明照相石印术(Photo-Lithography)。照相石印术是将底本用照相方法摄制成阴文底片,放置于涂布感光胶的纸上,或直接落于石版上,将图文转移到石面上进行印刷。它方便快捷,可再现原书大小,也可缩放尺寸。
清同治十三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成立,开始采用照相石印术印刷天主教宣教读物和书籍,由法国人翁相公和华人邱子昂主其事。光绪四年(),《申报》创办者英国商人美查兄弟(ErnestMajor,FedericMajor)设立点石斋开展石印业务,聘请邱子昂为石印技师,并购进了手摇石印机。照相印法也很快被用于影印古籍,光绪五年()十月初三《申报》所登《〈万寿盛典〉照相石印本出售》广告称“于是访求善本,于点石斋用照相石印之法印成缩本”。点石斋开办石印业务后,迅速成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石印书局。
点石斋最初影印产品以楹联、碑帖及书画为主,光绪八年()因影印《康熙字典》而获利甚巨,书籍出版很快发展为其主要业务。看到点石斋石印利润丰厚,中国商人也争相效仿开设石印书局。曾在《申报》馆任过主笔的黄式权在《淞南梦影录》中称:“石印书籍,英人所设点石斋,独擅其利者已四五年。近则宁人之拜石山房,粤人之同文书局,与之鼎足而三。甚矣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也。”其中由广东商人徐润及其堂弟徐宏甫于光绪八年创办的同文书局,在印书质量方面更胜一筹。此后多家石印书局相继开设,传统雕版书局也增设石印业务。石印业在上海兴盛一时,成为最早的近代行业之一。
点石斋在书籍影印出版上的成功,也使《古今图书集成》的影印重刊成为其重要出版选项。该书之所以受到点石斋重视,与当时英国人的认知有关。在英国人眼中,《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的相当于大英百科全书的著作。《申报》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年11月25日)曾报道“北京递来消息,知英京伦敦之大博物院现托英使之参赞美而斯购买康熙时武英殿聚珍铜板所排印之《图书集成》一部”。《古今图书集成》被运到伦敦入藏大英博物馆时,英美媒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