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局势紧张,疫情再度来袭,这个三月有点令人糟心。本月的湃书单,推荐这些中文原创作品,给或许在隔离的你一点阅读的提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可以暂时忘记外界的纷纷扰扰。祝愿疫情早日过去!
《白色记事簿2:病床前的战争》陈拙/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年2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一共十二个故事,每个都值得一读,因为太真实太残忍。八位作者中,七位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一位是调查记者。故事的主角都是疑难、危重病人和他们的家人,但叙述的重点不是复杂的医学问题,而是背后的人间真相。在“微生物神探”的故事中,医院检验科的主管技师王澍对病菌研究的热爱和执着,使得一位被罕见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吞噬到体重只有60斤的年轻人获得了新生。但是病人最终可能都未真正理解,挽回他生命的是这位热爱科学的技师,就像作者所述:“那些仅仅出现在化验报告单上的医生名字,没有人会留意。”在“‘5岁’丈夫”的故事中,因为病人同亲哥哥有恩怨,便向妻子和医生隐瞒了亲哥哥的存在,反而选择了不太符合医学标准的老母亲作为骨髓供者,大大降低了治愈的可能性。结果术后的一次感染损害了相关神经元,他的智商变成5岁孩子的水平。尽管医生拼尽全力,能干的妻子费尽心思,最终未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在这个故事中,对科学的“蔑视”令人印象深刻。热爱科学和真理,就有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而无视这些,就相当于自我放弃,甚至有时候会危及不知道多少无辜者。
《笔醒山河: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黄克武/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大学问,年3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语:
在中文学界,愿意写通俗作品的史学名家总是显得难能可贵。《笔醒山河》是历史学者黄克武在三十年研究基础之上为大众写作的通俗传记,以简洁明快的文笔勾勒了“启蒙人”严复的一生。此前作者曾出版过以严复为主题的学术著作《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以及英文著作TheMeaningofFreedom:YanFuandtheOriginsofChineseLiberalism(《自由的意义:严复与中国自由主义的起源》),而这本书则是“尝试做一个沟通的工作”——严复因《天演论》等译著而声名显赫,但他用来翻译的“桐城派古文”典雅深奥,与当代大众读者之间隔着深深的鸿沟,作者希望以本书“将严复的生平与思想带给当代的读者”。
严复的一生学贯中西,收获盛名而又饱受争议,最后落寞而终;他的历史角色有悖论之处。严复既是五四启蒙论述的开创者,也是这一论述的批判者与传统价值的支持者。他的思想中无疑具有自由、民主、法治、科学等“启蒙”面向,但又掺杂了众多“反启蒙”的因子:抽鸦片、纳妾、修庙、扶乩、卜卦、支持袁世凯复辟、肯定尊孔读经、撰文附和“上海灵学会”的鬼神观念“灵魂不死”之说……另外,尽管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尤其是关于《天演论》的内容),但他所用的文字与所创造的词语,在20世纪初期之后被白话文以及大量留日学生引进的“和制汉语”彻底打败。作者在书中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写成通俗易懂的章节,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位“启蒙大师”复杂的一面。
好的人物研究往往带有“知人论世”的关怀,简洁的篇幅并不妨碍作者从严复身上观察整个清末民初转型时代的复杂性。书中细究严复与梁启超、张謇等人的关系,分析他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抉择,从更宏阔的视野上启发读者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在全书的最后一节,作者将笔触延伸到当代,写了严氏一门三代在海峡两岸的命运,感叹造化弄人的历史情节之余,指出近年来思想界对严复所做的重新评估与赞许,提示我们中国的文化转型或许仍在进行之中。
《帝国的技艺:统治不可统治之地》郑非/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頁folio,年11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男人大都喜欢论天下大势,喜欢谈论战争、扩张、征服以及帝国。上世纪就面市的电脑游戏《帝国时代》,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在游戏中,可以(或必须)肆无忌惮地攻城略地,但获胜之后会如何,不知道。因为游戏只考虑如何开疆拓土建成一个帝国,治理是线下的事。但有些人往往会将游戏情结带到线下,以为战争就是动动游戏手柄那么简单,以至于一听到“还你一个强大的……”就血脉贲张,一时竟忘了“我家真有一头牛”。
郑非的新书《帝国的技艺:统治不可统治之地》讨论的就是帝国建成之后如何治理的:“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序言,第8页)为什么要讨论近代帝国,因为在作者看来,只有到了近代,帝国叙事与民族国家的叙事的冲突才彰显出来。在古典帝国时代,有两个关键词——“阶级分裂”和“间接统治”,前者指的是,大多数古代国家都是由古代上层阶级所控制的私有物。阶级因素的介入,就形成了某种交叉分裂,淡化了族群因素对社会的分化作用。(33页)后者指的是,“在(帝国)中心地带,国家尚可直接管制,在边缘地带,国家只能寻找代理人与之合作治理地方……一是缴税,二是别添乱。”(34页)而到了近代,随着各国进入大众政治年代,几乎所有帝国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导致这一局面有很多社会因素,但作者认为,民族主义并不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帝国与民族的关系是简单的相容与不相容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中讨论了帝国的核心问题——中心/边缘关系以及古代帝国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处置思路,并据此提出自己对帝国分类的两个维度:帝国政治结构的制度化水平、帝国的社群关系处置思路,诸帝国会在上述两个维度(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这样,帝国可以分成四个类型:正式/同化、正式/隔离、非正式/同化、非正式/隔离。作者此后的四章即分别讨论接近这四个“理想类型”的帝国: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
出于个人偏好,我主要阅读了第五章。作者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看法,谨摘抄如下:“在俄罗斯帝国之中并没有一个‘帝国民族’,而这是俄罗斯帝国同其他近代帝国迥异的地方。”(-页)“沙皇官僚体制的一个特征并不是它的庞大或病态,而是他的弱小。”(页)“年以后,俄罗斯对俄罗斯帝国少数民族的政策表现出日益加剧和日益标准化的趋势,开始背弃其传统模式(尊重现状、与忠诚的精英合作和容忍多元文化)。”(页)“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东正教、专制主义与民族——完全没有吸引力。”(页)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还特别指出,有些西方学者,由于缺乏在专制国家生活的经验,他们往往不能理解这世上还有“逆向歧视的隔离”“异化的同化”这样的事情。在有些国家,统治者高居各民族之上,不受任何一个民族的支配,他们完全可以用逆向歧视的方式来平衡民族间关系,以稳定局面,将帝国的负担压在人数较多的那个民族之上。(页)
在结语部分,作者指出各个帝国选择模式在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令人失望的是,某帝国“恐怕以负面教训居多。这个帝国既专制又薄弱,还走了一条剥夺同化的道路,不翻车是不可能的”。(页)
帝国虽然在近代瓦解,民族国家叙事占据了上风,但是帝国面临的问题——中心-边缘关系——依然还在,现实中依然是“同化与压迫共存,隔离与歧视齐飞”。(页)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清代以来的法律社会史》赵刘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0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本书作者赵刘洋从自杀和离婚这两个具体议题出发,梳理了清代至当代相关法律规定及实践,以及法律与社会、道德之间持续性的复杂纠缠。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分析了“道德的法律实践”的两种类型,即“滞后道德”与“超前道德”对于妇女自杀的影响。前者将对妇女贞洁道德的要求纳入法律;后者则是法律对妇女超前性别道德的追求,而这两种类型的事件都与具体社会实际存在诸多冲突。而在第二章的结尾,作者指出旧时的礼法导致妇女成为了“失声且顺从的妇女”,以听从丈夫的安排为“美德”。妇女被排除在经济与公共事务之外,其主要职责局限于家庭空间。当家庭因为贫困而难以生存时,丈夫就将妇女视作“物品”将其卖出而结束婚姻关系(即卖休行为)。本书不满足于纯粹观察法律体系本身的运作,而是试图将法律,尤其是司法实践,置于社会之中,观察法律与社会诸种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如此方能使得注重实质正义的法律规定,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保护弱势妇女群体权利的作用。
《何谈风雅:陈歆耕历史文化随笔》陈歆耕/著,作家出版社,年1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翻开这本历史文化随笔集,读毕一两篇文章,便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作者的背景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虽是谈历史,文笔却十分考究,行文甚至带有一丝文学气息,和历史科班的著作不大一样。能将枯燥的历史事实串联成有趣的故事,并且还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秘诀就在这本书的“自序”和“代后记”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孜孜不倦的阅读和探索,怎敢在笔下言之凿凿。从作者的阅读经历中,可以很好地理解他为何从文学领域转到了历史领域的写作,更能够被他对阅读的热爱所打动。作者年小学毕业——“原图书室的旧书,被当作废品处理掉了”,所以和那个年代所有爱读书的人一样,总有一种对阅读和知识的饥饿感。年代,在他的海军岁月,利用资源有限的图书室,他读完了《鲁迅全集》中创作的全部和翻译作品的大部分。却没想这件事被介绍人一提及,便打动了一位热爱文艺的女军医。之后她与作者喜结连理,“一套《鲁迅全集》就把老婆‘忽悠’到手了”。作者退休后,终于可以不用朝九晚五,而能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自由阅读。作者选择的第一个方向是《老子》,这与他看重经典阅读不无关系。却没想后来因为偶然涉及艺术史,便一步步开启了宋史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这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就是作者那两年的阅读成果。阅读的乐趣便是如此,像顺藤摸瓜,不断可以发现新的领域;读得深入了,自然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化成文字;写作过程中,因为新问题的出现,又推动着进一步的阅读。但疏于阅读时就会忘记这种快感,不专于某个领域的阅读就永远体会不到这种快感。作者的这段经历和他的成果一样有意义,他收获了文集,同时他对阅读的热爱和执着又感染着读者。
《流俗地》黎紫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化,年4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十多年前,认识了两位马来西亚人,一位是导演陈翠梅,另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黎紫书。这部《流俗地》大概是年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