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不读专业书,跨界思维才能解锁正确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s://m.39.net/disease/a_5796530.html

你的“枕边书”是什么?慢读好,还是快读好?读书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今天读到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立群谈读书的访谈,其中对这样几处内容有所触动。

作为中文系教授,我以为他会谈论怎样阅读文学作品,推荐好的文学作品,不料,他却避而不谈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把阅读的触角伸到了历史领域,而且还成为他读书的主打内容。他说,自己的“枕边书”主要是历史书,因为历史认知的匮乏,会导致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产生很大误解。到于枕边书的选择,他说,喜欢能给人启迪的著作。

所谓枕边书就是,十遍,二十遍,不厌烦,反复读的书,每读一遍都能有新的领悟与体会。依稀记得某位大师级的人物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了三十以后,还在读专业书,这样的人已经落伍了。他的意思是,要想推动科技发展,需要有跨界思维,而一直局限于专业阅读,在小圈子里打转转,很难有什么大的出息,大的突破,大的创新。

谈到阅读习惯,王立群说,我看书一向比较慢,这可能和阅读习惯有关。不写笔记,但会在给我启发的书页上批批划划,留下初始的读后感。快读往往忽略了思考,慢读可以让我从容地思考。

再经典的书也是作者自己生活、知识与思想的沉淀,要想把作者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离不开对书籍的消化与思考。王立群主张的“慢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慢读慢养慢生活,正是与我的习性相吻合。

就像手边正在阅读的《知道做到》,有许多人声称自己一个小时就读完了,对此,我只有称羡不已,而我需要三天的时间都不够,如果再加上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的时间,读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则需要一周的时间。

王立群说,他经常重温读过的书。读过的书,不等于读懂了。新的阅历,新的认知,新的视角,都会产生新的看法,因此,有些经典会过一阵子再看看。他的这个看法并不新鲜,但是重温经典应该成为个人的读书习惯,他的看法只是加深了这个认知。

王立群说,经典不是用来教诲别人的,经典的意义在修身。比如《孟子》讲的“大丈夫”人格的核心是自强不息。正如一个气球能够升腾是因为它里面充满了氢气,一个人能够升腾是因为他具有自强不息的强势人格。这种强势人格不一定表现在外部,而是内化为数十年自强不息的坚持。因为具有这种强势人格就会有一副傲骨,而不是傲气。

读书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读给自己的,不能如过眼云烟,糊弄应付,一定要有思考,有沉淀,有提升。读书对于自己来说是立德修身,如果有幸遇到好的机会,则可以兼济天下。

#王立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