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们怎么看待医学中人文关怀的价值?怎么看待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那些在本职工作之外,通过写书来记录和表达的医生,希望达到怎样的诉求?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几位有医学人文、科普作品问世的医生,以及有医学背景的作者。
医生其实也是很真实的人
采写
何安安
谭先杰
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科普作品《子宫情事》,医学人文作品《见证——一个协和医生的温情记录》及个人成长史式自传《致母亲》等。
新京报:相比于《子宫情事》这样的科普作品,《见证》这种叙事医学的文字好像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谭先杰:《见证》和科普类作品不太一样。科普类作品主要是在讲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而叙事医学是医学和人文的结合,它的文字是另外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到底有没有治愈的效果,这不好说,但它至少可以让人有一些安慰。这就像我们常说的特鲁多医生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些文章中,你可以看到别人的苦痛,知道自己的幸福,或者说有共情,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读者(患者)可以理解到医学的局限性和医学的苍白,促进医患间的相互和谐。医学并不是万能的,比如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和经历的。无论你如何努力,这一步都会走到你的面前,但你如何去面对甚至对抗它,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从中读到的。因为在中国,死亡教育现在是缺乏的。
《见证:一个协和医生的温情记录》
作者:谭先杰
版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年4月
新京报:这几年,国内出版界也引进了一些国外医学纪实类作品,比如阿图·葛文德医生的书等。你如何看待这类作品?
谭先杰:我认为这些作品很不错,文笔很流畅,翻译得也很好。但说实话,国内医生写的纪实类作品并不是很多。我曾经认为我的《见证》是国内叙事医学当中很好的一个册子,但我没有推(这本书),也许过几年回过头来看,人们会意识到这本小册子在叙事医学中的价值。国内有些作品写得太正了,太正就意味着太假。我认为应该还原医生和患者的真实,真实的医生,真实的交流,它会引起公众的共鸣。
新京报:你说《一台手术背后的故事》当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