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制度管理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学科馆员制度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得到管理层的支持,使其认识到学科馆员对于科研生产的重要性,在政策上、经费上有所倾斜,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来确保学科馆员制度的正常执行。
首先明确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确保其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做好工作规划,在实际工作中更高效地开展信息服务;
其次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提倡适度的竞争,以此来提升学科馆员的专业素养;
最后还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设立用户反馈平台,根据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用户评价等实际情况对学科馆员进行考核。利用多种激励手段使得更多的图书馆员工甚至是其他专业部门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学科馆员的队伍中,调动工作积极性,共同为基层科研单位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做出努力。
2加强专业交流
现阶段很多基层科研单位图书、情报工作同科学生产工作之间还是较为“割裂”的关系。要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正常运行,必须要加强图书馆与其他科研部门之间的联系。图书馆需要“走出去”,让其他科研部门认识到学科馆员对于科研工作的价值。
同时可以在科研部门中,推举专业扎实,有能力汲取更全面技术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学科馆员制度中,定期在图书馆与技术部门之间举行学术交流讨论等活动,将专业动态的发展与信息资源整合,从而促进科研生产的进步。
例如某基层科研院所,在项目预研工作中加入“情报主管”的职位,让学科馆员能从一开始就参与到项目中来,充分发挥其信息搜集、资源整合、二次文献编纂等优势,为科研人员节省辨别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为项目的开展以及后续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3改革服务模式
基层科研单位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明确且专业化水平更高,为了节省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学科馆员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基层科研单位虽然研究的领域相对有限,但仍会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例如某与光电专业相关的研究所还涉及到火力控制、瞄准显示等专业。而科研单位图书馆的规模限制了工作人员的人数,每位学科馆员可能对口的专业不止一个。因此基层科研单位的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是“广撒网”和“重点捕捞”的相结合。
首先要对图书馆的纸质、电子等各种形式的馆藏资源、数据库进行宣传,加强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了解。学科馆员定期举行资源、数据库的讲解,提高科研人员对纸质图书、数字图书、其他电子资源的利用率。
学科馆员还向对口单位发放调查问卷,深入了解科研人员的图书情报需求,以此来调整馆藏资源。例如某研究的学科馆员,在向对口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并收到反馈后,会对其中的专业名词进行名词解释,形成简单报告,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在普遍推广的工作之下更需要重点推荐的服务,学科馆员在了解完对口单位的科研情报需求之后,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并进行文献的二次整理、编纂,形成精而准的综述或者报告,提供给科研人员以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随着“泛在知识环境”等知识型新概念的出现和发展,科研人员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运用“互联网+”技术或者构建“智慧图书馆”,创新“虚拟交流”的服务模式,在无需面对面的情况下即可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信息资源获取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利用嵌入式学科服务,形成主动为科研人员推送所需专业动态的个性化服务,深化了科研单位图书馆的服务内涵。
4平台技术支撑
网络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科馆员制度的运行也离不开智能化服务平台和各种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基层科研单位图书馆应利用有限的资金,争取到适合本单位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例如某科研院所依托依托清华同方的TPI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平台构建了专用的情报网。该平台是基于非结构化文档管理的大型智能内容管理系统,能够同时管理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实现跨库检索,同时提供个性化服务。
即科研人员在建立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