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辛德勇专业是历史地理,为何收藏清代经

白癜风吃什么比较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13/5928775.html

4月13日,在中国书店中关村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和读者分享了自己收藏清刻本经部古籍的经历与心得。澎湃新闻经授权首刊这篇讲稿。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

大家好!感谢大家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参加我这本《学人书影初集》和读者见面的活动。当然,我也要在这里,向帮助我出版这本小书的九州出版社的李黎明先生,致以由衷的谢意。

《学人书影初集》

这本《学人书影初集》,如书名所示,编录的是一些书影,也就是某些书籍中个别页面的影像图片;更具体地说,是编录了一部分我个人蓄存的清代刻本经部书籍的书影。

为什么出这样的书,以及为什么要像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来编选这本书,这是在座的各位朋友都很关心的事儿,而关于这一点,我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其实都已经做了说明:即一是告诉大家我这个人的所谓“藏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二是借此具体地体现我对文史研究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做法。简而言之,学人买书,学人“藏书”,都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都与学人的需要和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

记得一两年前,一位学术界的朋友到我家闲聊,当他看到我还存有一批经部书籍时,感到有些愕然,似乎颇感困惑。显而易见,这是超出他想象之外的。

我理解朋友的疑惑,因为我正儿八经的专业,只是历史地理学。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很偏很狭的小学科,我虽旁涉稍泛,但在很多人眼里,都不过是玩玩票而已,当不得真的,我自己也确实完全不懂经学为何物,那还买这么多经部的古籍干什么呢?

这事儿说来话长,最初的渊源,还要从我读硕士生时谈起。在座的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读硕士,读博士,我正式的导师,都是史念海先生,但黄永年先生一直是被史念海先生正式请来协助他做指导工作的,所以也可以称作“副导师”。所以,即使是在法定的制度上,黄永年先生也是我的老师;更何况黄先生明确说过,他是认我为正式入室弟子的,当然我也就名正言顺地尊奉黄永年先生为我的授业恩师。

黄永年先生对我读书治学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努力博览群书,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和广博宽厚的基础。从事古代文史研究,专精与广博实际上是很难两全其美的。黄永年先生的做法是,主观上尽量在两方面都做出积极的努力,但在确实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宁可失之于粗疏也不甘于孤陋寡闻。在这一点上,我完全认同先生的看法,并且很愿意效法先生的做法。

读书做学问,这事儿也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做法。按照我的习惯说法,乃是各尊所闻、各行其是。师说既然如此,我从读硕士生时起,买书,便是经史子集什么都要,什么都看看。稍有条件和能力买一点古刻旧本时,也是这样。这就是我购藏这些经部古籍的基本缘由。对于我来说,书,就是这么个买法,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考虑。

尽管如此,具体谈到选哪部书、买哪部书的时候,还是有一个书籍选择和版本选择的问题,而且这还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与我的经济条件有关,也与学术旨趣和读书的兴味相联系。

宋元版书最好,但可望而不可及。明版,好的同样买不起,烂的又看不上。剩下的,便只有清代刻本。这是版刻时代的选择,缘由只是如此;或者说是别无选择,自己能够买下的刻本,实际仅此而已。

好了,在只能买得起版刻年代最晚的清代刻本的情况下,我是主要考虑选择哪些书籍呢?

既然是买清代刻本,那么一般来说,清人著述,自为首选。为什么?初刻,原刻,文字内容更保真,作为藏品更具有原始性,也就更有特别的意义,当然也更好玩儿一些。要是隋唐宋元乃至先秦两汉的著述,通常在清代之前都有刻本流传,甚至先后会有很多刻本,清人所刻,不过是翻版重梓而已。新版出自旧版,买这种书,相对来说,就既不好用,又太平常,当然也不大好玩儿了。

基于这一原因,这本《学人书影初集》里选录的清代刻本经部书籍,大部分都是大清王朝本朝人著述的原刻本,当然还颇有一些初印本,其中有一部分书甚至是很少见的。像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的嘉庆原刻本、黄模《夏小正分笺》的嘉庆原刻本、许桂林《春秋穀梁传时月日书法释例》的道光原刻本、崔述《经传禘祀通考》的嘉庆二年映薇堂原刻本,葛其仁《小尔雅疏证》的道光十九年歙县学署原刻本,张行孚《说文发疑》的初印七卷全本等等,流传相对都比较稀少。

道光十九年歙县学署原刻本葛其仁《小尔雅疏证》

谈到清人的经学著述,不能不述及著名的《皇清经解》。《皇清经解》正、续两编,汇聚清儒治经解经的成果,固然为一代集大成之作,但收入这两大汇编中的著述,其先有单行本行世者,《经解》对原本每有割裂删减,或依据翻印劣本,较诸原书旧本,颇多变易,故研究者治学,还是应该尽量先援用单刻原本。

惟清儒治经,固然盛极一时,但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既属天下显学,每有一书出世,就会风行各地,人手一编。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由于清儒所为多属枯燥艰涩的考证之学,理解读懂是很不容易的,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因而就整个社会而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