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儿童是成人的幼年,如何对待儿童,成为了衡量文明与否的标志之一,也是人性是否健全的标志。但是,如何引导和教育儿童,使之顺利成长,不同的人却又不同的观点。概而言之,传统的观点认为,小大一体,长幼同理,人性是天生的,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潜在因素,引导和教育是必需的,只有如此,才能够激发出儿童内心潜藏的良知良能;近代以来的教育家则认为,环境与后天教育在儿童成长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必须强化教育教养,儿童才能顺理成长。当然,也有调和二者的观点,主张天性与环境并重的。
正是对于儿童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入,儿童事业在近代以来才得到飞速的发展。
这里说的是儿童文学,或者更准确一点是儿童图书。
首先要说连环画。
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种艺术形式至宋代最终成型,因为宋代的印刷技术成熟了。连环画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老少皆宜,在宣传、教化、普及方面厥功尤伟。
我们的历史够久,如果要往前追溯连环画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秦汉盛行厚葬之风,帝王带头,达官贵人生前便大修陵墓。在精装修的墓室里,工匠们将墓主人的生前经历画成行乐图。人的一生,即使经过概括提炼,在画像砖上也需要画多幅才能完整表达。这多幅画像砖形成的系列,便是连环画的源头。
逮至魏晋,连环画从阴间发展到了阳间。只在临终时或者去世后以回忆的方式展现人的一生,何如在生前将人的喜怒哀乐、生平经历、想象追求等等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更何况,这时候的技术条件也足以做到这一点。以丝帛为材质,用画笔和颜料为工具,一批被后世称为画家的人创作出了一些传世名作,《洛神赋图卷》
就是代表。这个传统开创以来,历代皆有,渐成“手卷”专名。传世长卷《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都是其中名作。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连环画在为帝王贵族等上层社会服务的同时,被佛教的传播者看中,以“变相”和“变文”为形式,宣传佛教教义。但无论是“变相”还是“变文”,在经文或佛教故事之外,是图画。这种形式,适应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受众,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千年之后,佛教寺院,依然用这种形式装潢寺院,宣传教义,教化信徒,吸引游客,可见其影响非同小可。
宋代,随着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成熟,连环画的创作材质变为纸张,创作用的颜料也可以改用为墨汁,尤其是,也可以通过印刷大量传播。于是有插图的书本大量出现,插图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了书本的精彩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纸质连环画,在表现贵族生活表现宗教内容的同时,大量地表现世俗生活,英雄传奇、市井生活、历史故事都能使人们趋之若鹜,争相追捧。
明清时期,随着小说的兴起,加上石印技术的发展成熟,人物画像和情节画像几乎成为小说印刷的必备。清末出现了专门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