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

原标题: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改革

校园文化和图书馆都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提供阅读、学习等服务的机构,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丰富的内容,能够体现在高校建筑、景观设计等物质存在形式中,也能够体现在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等隐形的文化积淀中。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之一,能够与其他载体共同代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而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这也说明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改革有其迫切性和时代性。基于此,高校可以从强化制度保障、专业培训、配套评价和职责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水平,将校园文化渗透到志愿服务中。

加强制度保障,实现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改革应该注意规范化,应该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使得改革有据可依。因此,高校应积极完善相应的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制度、运作制度等,为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高校应明确图书馆志愿者队伍应该是专业队伍有力补充的定位,同时明确校园图书馆制度应涵盖特有规章制度、管理条例、相关部门职能范围、学生手册等,应该是基于国家、学校一般性章程形成的规范志愿者队伍工作的系列要求,应该是在透彻理解国家顶层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的适合本校操作的规章制度。早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就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提出“图书馆欢迎社会各界通过资助、志愿者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参与建设”;年,文化部印发《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图书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华北电力大学、宁夏大学等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高校图书馆应承担的社会和育人责任,及时制定《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法》和《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细则》,规范图书馆志愿者准入制度,明确志愿者门槛,使得志愿者筛选更加高效、精准,权利和义务更加清晰。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组织管理应借鉴此成功经验,结合教师和学生使用图书馆查阅资料、参与科研项目需求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条例,形成基于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同时发挥有力的监管作用,从根源上确保后续管理工作合理、有序。例如,图书馆应及时完善志愿者整理文献资料的制度,明确志愿者整理和归集文献的方法,配合专业管理人员确保文献资料的完备性。必要时,图书馆还应成立专门针对志愿者的监督部门,并且出台相应的监管制度,对志愿者队伍管理中的漏洞及时记录并反馈,而后经过集体研讨予以及时修正。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还应完善相应的运作机制制度,规定志愿者队伍报名条件、时间,例如,高校可以试行图书馆志愿者常年可以报名,并且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应根据条例规定严格审核志愿者心理健康和性格等品质,把好实际服务效果提升的关口。这种“从学生中来”的选拔运作机制,能够较为迅速地提升制度常态化,夯实制度保障基础,更为志愿者服务规范化、长远发展奠定基石。

加强阶段培训,增强专业能力

在校园文化指引下,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改革更加强调专业化,亟须高校从思想上认识到吸引专业志愿者的重要性。如此,加强培训工作是正确选择,是高校将志愿精神内化为图书馆服务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志愿者知识技能,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发展。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出台专门化、系统化的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借鉴国外一些大学的志愿者培训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在线初始学习、岗前培训和入职培训等,帮助志愿者成长为图书馆所需的人员,并且使得志愿者个人发展得以提升。这需要高校对志愿者个人情况、所学专业、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情况进行了解,可以根据志愿者性格特征、课程时间等制定不同的分组培训计划,确保一般性计划的科学性;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志愿者个体发展,乃至未来职业规划,完善补充性的培训计划,形成短期技能和长期素质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赋予培训计划以个性化特征;在假期等较为空闲的阶段,高校还可以为志愿者制定更加具体的培训方案,并且为其提供试行机会,验证方案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使得培训计划更为完善。在此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应细化培训内容,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理念,并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将志愿者精神、图书馆基本要求、工作特点、工作与专业课程联系等作为必备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环节。考核应包括纸质试题考核和实践考核,经过综合考查确定志愿者是否合格。在经过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之后,图书馆应及时根据志愿者流失情况调整培训内容,必要时增加强化培训环节,由用人部门的业务骨干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发挥业务骨干的榜样作用。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应注意听取志愿者的意见和实际工作感受,尽可能解决志愿者后顾之忧,也为构建更加健康、良性的培训机制做足准备。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图书馆在给志愿者分配岗位时应综合考虑其各方面情况,可以“15个工作日”为阶段进行轮岗考查,最终确定岗位分配,而后对不同岗位展开不同的培训,在普适性的培训内容基础上增加特殊的培训内容,例如突发事件处理技能、图书整理在线技术操作等,让志愿者感受到工作的挑战性和实用性;同时,图书馆培训还可以创新方式,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中较为成功的培训授课方式,将面对面研讨、情景模拟、小组对话、在线培训等方式进行杂糅,形成线上和传统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使得志愿者在培训过程中获得新技能,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做好准备,更为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提供更加多元的方式,便于管理。

加强考核评价,完善志愿服务机制

校园文化构成中,精神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组织管理需要考虑志愿者精神层面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层次化、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志愿者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加强对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评价,由专人将志愿者在图书馆中的工作表现记录下来,从“量”和“质”两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而后阶段性地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志愿者在图书馆服务的时长、态度、工作情况做出合理评价,通过会议研究出具书面报告,说明志愿者工作能力、对图书馆资源了解程度、对岗位要求的把握程度、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并且提出相应的指导改进建议,作为阶段性考核结果的说明,以志愿者成长和图书馆水平提升为双赢目标。基于此,图书馆政策管理部门应及时在《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法》中完善激励办法,向工作能力较为突出的志愿者颁发服务证明,同时由校级宣传部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