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书单在技术化时代追寻医学的人本与

医学人文书单|在技术化时代追寻医学的人本与温情

图为:大型医学纪实纪录片《人间世》海报

与“硬核”的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医学一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其人文意蕴的探求、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文本与实践资源的追索,一直是学者研究、前行的方向。在走过漫长、寂寞的探索之路后,医学人文研究的原野也渐渐呈现葱郁的景象,医学相关的文献、历史、社会学、哲学、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相关领域的成果都在任性地生长。这不仅仅是研究本身的发展趋势,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本质回归,今天新悦君为您梳理医学人文书单,一起探寻医学人文领域内的耕作成果。

《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法]让-弗朗索瓦·萨吕佐

宋碧珺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出版时间:.1

定价:69.00元

ISBN:1

☆亮点

*第19届引进版优秀图书奖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百道好书榜”《新京报书评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读品周刊》等多平台推荐

*首都图书馆“年城市荐读书目”

*万圣书园、彼岸书店、建投书局、万象书店等重点推荐

☆内容简介

当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20年。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的相关疫苗……在这个时代,疫苗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许能提醒大家,在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的巨大增长中,疫苗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疫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人类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黄热病……作者娓娓道来的笔法不仅引人入胜,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当然,书里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病床边的陌生人:法律与生命伦理学塑造医学决策的历史》

[美]戴维·J罗斯曼

潘驿炜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出版时间:.9

定价:79.00元

ISBN:1

☆亮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作序推荐

*对于任何一名关心法律、医学及伦理问题的学者来说,这本书都吸引力十足。——桑德拉·H.约翰逊,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法学院健康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国内多所高校人文医学专业必读书目

*“得到”年度好书

*“探照灯好书”年度十大翻译类好书

*当当网与“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联合评选的“年人文社科年度好书”

*年10月“当当网”新书热卖榜前5

*《光明日报》《出版人杂志》《新京报书评周刊》《晶报》

*“新浪读书”“人文社科联合书单”“深港书评”“界面文化”“新書拾品”“阅读与幽思”等多平台推荐

*诚品书店等重点推荐

☆编辑推荐

“医生仅与自己的患者和上帝同在”,20世纪60年代后,医生心中这样美好的愿景却被拥挤的诊室所取代。在那里,患者被“陌生人”——律师、法官、立法者和学者——团团围住,甚至医生自己都难有一席之地。是什么给医学游戏带来了新规则和新玩家?是什么导致医生日渐失去自由裁量权?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解决复杂棘手的医学问题,不仅需要医学从业者还需要“陌生人”?

☆内容简介

在曾经属于医生的私人领域中,患者开始听从陌生人的建议。而由陌生人组成的这束耀眼的聚光灯不但形塑了医学实践的外部条件,还触及了它的实质——医生在病榻之侧所做的决策。曾经在自己的王国里说一不二的医生,怎么就被迫站出来直面委员会、各式表格、大道理以及主动出击的患者了呢?本书将读者带回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医学实验室、诊疗室、法庭和书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情绪此起彼伏的大潮中,还原一场深刻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变革。

戴维·J.罗思曼教授不仅是一位社会与医学研究者,更是一位历史学家,这也意味着他拥有“陌生人”的身份;正因此,他才能用富有同理心的笔触,围绕健康照护、法律与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病患悖论:为什么“过度”医疗不利于你的健康?》

[英]玛格丽特·麦卡特尼

潘驿炜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出版时间:.5

定价:82.00元

ISBN:9

☆亮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作序推荐

*当你的朋友来拜访你时,不要把这本书放在视线范围里,因为这本书很有可能会被“借走”,而你不得不去另买一本。——读者评论

*“百道好书榜”新知类年度好书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出版商务周报》“探照灯好书”“深港书评”“赛先生”“财经网”“新书壹品”“王冠红人馆”“文艺圈”等多平台推荐

☆编辑推荐

欢迎来到医疗过度包装的世界!在这里,患者变成了顾客,诊所和诊室里挤满了健康的人,他们受到诱惑,前来参加各类体检项目,测量血压、检查胆固醇、做涂片试验、进行肠道或乳腺筛查。

在这里,制药公司对它们不喜欢的研究遮遮掩掩,慈善组织时常利用偏倚的科学和不可靠的公关呼吁公众对它们关心的疾病“提高认知”,最后留下的遗产只有虚假消息。对筛查的痴迷吞噬了医生们的宝贵时间以及健康人群的血汗钱,他们为了自己并不需要的检查,向私营公司支付了成千上万元。与此同时,真正身负病痛的人却由于脱节的服务和令人困惑的选择陷入挣扎。

☆内容简介

医学在增益人类健康的同时,已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无孔不入。现在,“医生伤到患者的概率几乎和帮到患者的一样大,甚至更大”。当医学打着“良医治未病”的旗帜进军时,却把越来越多的健康人变成了“病人”,“病”与“非病”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不清。当下,人们用“亚健康”“早期高血压”和“早期糖尿病”这类字眼形容自己的身体状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随时准备为各类检查买单。与此同时,一个悖论产生了:身体健康、境遇良好的人最不需要照护,却得到了最多的照护;与之相反,身患疾病、境遇较差的人往往最需要政策倾斜或扶持,实际上又没有得到。

玛格丽特·麦卡特尼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和获奖作家,基于具体案例和强大的逻辑素养,揭示了被过度包装的医疗背后的真相。她表示,病患的悖论加剧了健康不平等,侵蚀了医师职业精神。这既伤害了那些需要治疗的人,也伤害了不需要治疗的人。

本书探讨了整个英国民众经验:最“公共”的极处,是诸如与国家相对的公民社会的成型、契约思想的兴起;中间的经验领域,囊括个人的印刷出版、虚拟公众的概念化、家庭经济的式微,以及劳动性别分工的增长;最“私人”的经验涉及婚姻、家庭、住所的私人化,以及女性特质、内在性、主体性和性的复杂糅合。

《改变自己的物种: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

[英]埃德温·盖尔

潘斐隆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出版时间:.9

定价:89.00元

ISBN:2

☆亮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周程院长作序推荐

*在大历史中理解人类演化

*《泰晤士报》推荐,版权已售5国

*兼具可读性与综合考古、生物、历史、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性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界面新书速递”等多平台推荐

☆媒体推荐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论点,认为从生物学上讲,我们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代……[盖尔]的书人性化且令人着迷,并拥有令人信服的论点。阅读它你不会觉得无聊……你可以随意打开它,找到一个下一次聚餐时能说的好故事。

——《泰晤士报》

☆编辑推荐

其他物种适应环境,我们则创造环境。几代人以来,我们已经利用知识和技术改造了世界,享受着超出我们祖先梦想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我们也重塑了自己的身心,即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表型。

结果就是,我们与祖先们有着相差不远的基因,然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却很不一样。我们比以前长得更高更重,活得更久,但会死于曾经的罕见疾病。我们的生活经历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埃德温·盖尔将生物学、社会人类学、流行病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审视了人类不断变化的身体和心理,从衰老到疾病,从食品生产到生殖,从设计师表型到智商测试,并问:我们是一个自我驯化的物种吗?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人类对这个星球的改变对动植物产生了显著影响,但我们却极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