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北北京大学出版社收录于话题#文化漫谈73个
你心中的“神仙职业”是什么?
小北有一位好朋友,一名满级社恐并且得了一种“加班就会死”的病的待业大学生,就在今年,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图书馆管理员。
这份职业可以说是名人辈出了!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有不少文化名人都曾是图书馆中一位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如同藏经阁中的“扫地僧”。
金庸曾在被学校开除后去图书馆负责借阅登记,在工作期间他大量阅读西方文学经典,这段经历也为他的文学创造积累了宝贵的资源;
作家中的“诺奖”得主、新晋段子手莫言在当兵入伍后也曾担任图书管理员,无数文学、哲学、历史书籍成为他的精神滋养,为他的写作之路奠定坚实的根基。
▲“图书管理员”容易被视为
金庸笔下“扫地僧”般的存在
除此之外,李大钊、冼星海、沈从文等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担任过不同大学的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竞争和社交压力逐渐增大的当下,“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似乎又被赋予了“反内卷”意义,成为“鸡血人生”之外的选择。
随着消费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个人时间换稳定收入”的工作方式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忙碌到凌晨的加班日常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断侵入我们的私人空间,甚至连让我们用来“深夜emo”的时间都不多了。
比起受到我们抱怨的、,更可怕的地方或许在于,这些符号背后的生活方式正被我们心照不宣地接受,成为打工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做的妥协。
▲来点work-lifebalance谐音梗笑话
就在“年轻就要多拼搏”的口号不断涌现的今天,出现了另一批看似消极的反叛之士:
这些人俗称“咸鱼”,学名“内卷时代的逆行者”,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不抱什么宏图大志,比起在人前发光发热,他们更想窝在自己的小天地,不追求奢侈的生活,只希望能拥有自由支配自己生活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对这种职业的期盼中,一批新的行业“香饽饽”涌入人们的视野,而“图书管理员”正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一个。
除了清闲、安稳,图书管理员最吸引人们的地方,其实就在于能够时刻与书为伴,和书本呆的时间久了自己也会沾上几分“书香气”。
图书馆是一个鲜活有机的整体,走进一座图书馆,我们不仅能看到一列列按照标号摆放整齐的书本,这里还有独属于老旧纸张的气味,有人们轻声拉动桌椅发出的摩擦声。在图书馆中学习和工作,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放松。
你永远也不知道,那个坐在咨询台后面、看起来安静低调的人身上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就像之前小北推荐过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部里面,采访了国家图书馆的一位普通馆员顾晓军,自学了法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等十几种语言,坚守着自己的热爱和思考,他认为图书馆就是自己的“诗和远方”。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截图
在不断同现实妥协的过程里,我们都曾经怀有“诗与远方”的期待,如果“诗”不在生活之外,“远方”也并不遥远,它们真的藏在图书馆中呢?
让我们跟着《图书馆学是什么》这本书,还原真正的图书馆和图书管理员。
01
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从演变历史上看,图书馆经历了从神圣到世俗、从小众到公众的发展过程。
身处于出入图书馆相当方便、可以随意借阅书籍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生活实际上是相当晚近的现代社会的产物。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最早的图书馆大多都与祭祀的神庙伴生。我国河南殷墟商王室宗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刻辞甲骨,表明商代的图书馆就设在王室宗庙区域,与祭坛比邻;古代西方则有公元前年左右两河流域的尼普尔城神庙图书馆,该城有一座塔庙残迹,其中出土了约6万块楔形文字泥版书,根据其中记载的内容可以判定该区域曾是一座神庙图书馆。
早期图书馆与神庙伴生的现象表明,图书馆的出现与统治者占卜、祭祀等公共活动有密切关联,从事这些工作的神职人员是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记录下占卜祭祀活动中的有关内容并形成最早的书籍,而它们的保存又形成了最早的图书馆。
这些带有神圣性的文字使得图书馆同样被打上了神圣的烙印,具有崇高地位;同时,神庙图书馆的产生也折射出人类超越自我的欲望,是一种最可能被人类效仿的神的智慧,有了它,就可以在同一时刻看到并理解整个宇宙。
如果说人类历史早期的神庙图书馆的生命里还混杂着原始神性的基因,那么随着进入社会动荡期,知识分子流向民间也促成了藏书的私人化、世俗化的进程。
在中国先秦时期,私人藏书家已经出现,大约与此同时,古希腊罗马也涌现出一批诸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私人藏书家。
进入中世纪以后,与宗教相关的寺观图书馆、修道院图书馆又应运而生。
古罗马时期的哈德良图书馆
严格来说,古代图书馆只是少数人的事业,无论宫廷藏书还是私人、寺院藏书,它们都是由热爱书籍的统治者或学者建立起来的,只是“小众”汲取知识、传授学问的工具,并作为知识保存的机构而留存下来,成为延续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助手。
进入近现代,图书馆开始逐步走向社会大众,在世俗性和公开性上都进一步增强。
在近代,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工具,大学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大学图书馆的修建,图书馆顺势成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负责管理图书馆的专职人员也随之产生;到了现代,图书馆更成为知识平等、自由的基础设施,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崇高道德的化身,而是一种人类理性导致的制度产物。
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出现,无论什么人都能在其中平等地享受知识。
02
图书馆管理员,
新的行业“香饽饽”
在微博、短视频日益涌现并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现代社会,图书馆确实是为数不多能让人摆脱浮躁、静下心来享受知识的场所,而图书管理员的形象也成了某种与世无争、与书为伴的生活方式的象征。
刚才提到的B站高分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平凡却动人的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就像一位固定NPC一样,每天坐在同样的位置上,为来来往往的访客答疑解惑。
地铁通勤中,他不忘拿上一本书阅读,不用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工作闲暇之余他利用馆内藏书自学了十几门语言。对于书籍的热爱使他选择了这份工作,而与图书馆和读者打交道的经历又加深了他对这份工作的理解。
对知识的好奇、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对书本的敬重,这个内敛又充满热忱的人似乎完美契合了我们心目中的图书管理员形象。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截图,图源水印
但是,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除了内心的向往和热爱,现代图书馆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拿下这个“神仙职业”的第一步,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这一名称是德国图书馆学家施雷廷格在年最早提出的,施氏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整理总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