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物语:对一个问题理解的深度不同,这就是我与高手的根本差距。
如果你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可能会有跟我一样的经历。走进一个偌大的图书馆,面对一排排满满的书架,感觉很兴奋,“啊,有这么多书,真好!”但马上,你就会有些焦虑,“我该从哪一本读起?”
你抽出一本书,翻几页,放下,再抽出另一本看看,好长时间都拿不定主意。最后凭直觉选出了一本,但一边看脑子里还在不住自问:另一本会不会更好一些?
这种心态很好理解,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跟不上我们对知识的渴求,所以首先该选择什么,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片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汪洋大海,而我们却似乎变得更加茫然失措。花了很多时间,学了很多东西,最后也没怎么用,过段时间就都忘了。究竟哪些东西,能真正提升自己,哪些知识是最有学习价值的?
成甲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指出:这世上,确实存在一种“含金量”最高的知识,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这种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你就能变得更智慧、更深刻,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获得这个时代的超级竞争力。
1
知识海洋中的“钻石”原来是它
什么是知识?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对你而言就只是一个信息,而不是知识。
知识和知识又是不同的。有一些知识要比另一类知识能够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比如,你知道从山顶上滚下的石头速度会越来越快,所以当遇到泥石流的时候就会往山体两侧跑,而不是试图顺着山谷与石头比赛。
石头会越滚越快,这对你便是一个有用的知识。不过,如果你懂得牛顿第二定律F=ma,你就不仅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有可能想办法造出火箭。
像牛顿第二定律F=ma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是知识里的“钻石”。
我们上学时,学数学、物理、化学,老师要求我们,重点要学习基本概念、背公式。因为只要弄懂了公式,不管题型再怎么千变万化,我们都能解出来。公式,就是底层规律,就是带你走出知识迷宫的“金钥匙”。
后来我们步入社会,渴望快速地提升自己,急切地学习大量的知识,却丢掉了这把金钥匙。我们学得太快、大杂,却从不去思考其背后的本质和底层规律,以致于无法举一反三,学一样丢一样,收获和付出完全不成比例。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这里所说的模型,就是底层规律。有了底层规律,你才能把学到的各种知识,按某种框架组织起来,使知识之间形成彼此的联系,最终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到了这一点,你的知识水平,肯定会比一般人高出一个层次。
2
会说出“好答案”的人,很厉害
为什么学习底层规律如此重要?因为它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
什么是认知深度?简单地说,就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北京房价那么高?第一种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第二种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再比如,有人问:怎么增加团队的认同感?第一种回答:领导要经常开会强调!第二种回答:人的认同感来自全力以赴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参与的仪式感都很重要。
很显然,第二个回答比第一个回答更有深度。因为第一个回答仅仅是对事情本身,或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做出的;而第二个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而做出的。前者只能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后者能够启发我们由此及彼,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总能作出第二种回答的人,都是很厉害、很有“功力”的人。
而我们所说的认知效率,与技术效率相对应。我们通常的学习方式是:阅读专业著作,报名参加培训,参加行业沙龙,向经理学习业务知识,我们努力学会了越来越多的业务套路,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涌入,所以需要继续看新书、学习新软件、新套路……
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怪圈: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和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知识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而只有让自己的学习达到这个层面,你才能真正在学海无涯中找到一叶扁舟,开启“四两拨千斤”模式,极大地提升认知效率。
3
想突破,先改变思维方式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可能明白了,想让自己通过学习变得很厉害,学习最底层规律,才是王道。那么,我们要怎样学习底层规律呢?
首先,你得改变以前的一些学习习惯,培养三种新的思维方式,即:以少为多、以慢为快、充分联系。
一、以少为多。作为一个知识爱好者和写作者,我一直信奉要大量读书,以为只要书读得多了,自然会变得博学,看问题有深度。但这么多年过去,我与真正的高手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读书多当然是好的,但读什么才是关键。不加选择地学知识,你的成长速度会很慢。其实世界上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就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这20%,就是底层规律。
现在流行“斜杠青年”,就是一个人身兼多职,什么都会一点。比如,一个人既是会计,又是歌手、插画师……你会说,尝试多种职业,既能学到各种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能增加收入,有什么不好呢?
不好之处,就是这些互不相干的职业会分散你的精力,影响你的认知深度。而在今天这个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所以与其盲目追求多元学习,不如围绕某一个领域,从“吃透”它的底层规律做起。
二、以慢为快。面对知识的极速更新和他人的迅速崛起,我们内心充满焦虑,希望迅速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口号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各种速成班、短期训练营层出不穷,也正是迎合了受众这种“求快”心理。
对此,成甲说得特别好,他说快只是结果,不是原因。越是想快速提升能力,越是要下慢功夫。我们应该花最大的力气,去打通那些“知识阻塞”,才能一通百通,成就真正的”快“。
成甲说,他有一次看书时,碰到了一个概念,叫“结构图谱”。四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是啥意思就不知道了。于是他就翻开书,仔细研究关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光是第一部分“结构”是什么,短短字,他就看了两个多小时,做了几千字的笔记。而最终研究明白“结构图谱”这个概念,他连续用了五六天。
你可能会说,这也太慢了吧!但在这期间,他打通了很多阻碍,想明白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一些诗歌很短而有冲击力?我下次的演讲可以如何优化节奏?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构思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现在你看出来了吧,他花的这些“慢功夫”,有多值!
三、充分联系。我以前的读书方法是:一本书从头读到尾,看到好的句子或知识点,就摘抄下来。时间长了,知识点越来越多,笔记本越来越厚,但真到要用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脑科学专家指出,提升记忆力的方法,是把你想记住的东西,与其他事物进行充分联系。所以,我们学知识时,一定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个问题,而是要随时停下来想一想,这个知识点,我曾在哪本书、哪篇文章里看到过类似的?那里面说的有什么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寻找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能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而将新知识与你以前接触到的一些底层规律相联系,你更能“顿悟”一些可以直接改进工作的解决方案。这样学习,你不用读完一本书,就比读完10遍书的人理解得更深入。
4
做精英,有章可循
改变了学习的思维方式,我们具体怎么寻找和应用底层规律呢?
第一,从自己感兴趣或正在从事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比如你是做营销的,就要阅读营销领域的经典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把最基本的营销概念、市场概念先彻底“吃透”。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学到了某个领域的概念和规律后,你要在实际工作中随时留心,看看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某些规律,或者,是否能运用某些规律,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我写自媒体文章,就可以思考,是不是可以运用心理学上一些构建和增进认同的方法,来提升文章的吸引力?
第三,找到最重要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这一点对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非常重要。比如你可能知道1万小时天才定律,大多数人的学习方法就是记住这个结论。但你要深入研究这个知识的出处是哪里。仔细找一找,就会发现它其实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这时,你对这个结论的可能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第四,拓展能力单元,构建认知框架。在事物底层规律这个层面,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当你把某一领域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后,就可以扩展到相关领域,组成更大的能力单元,构建起自己的认知框架。比如,在商业分析中,你可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用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综上,当你了解了,底层规律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以及掌握这种知识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法后,你就具备了成为一个知识大咖、商界精英的理论基础。然而纸上谈来终觉浅,如果你真的特别想提升自己的层次,那就和我一起,从现在开始,去实践。
七棱镜,资深媒体人,用碎片时间坚持写原创的上班族,热爱深度阅读,崇尚自我管理的文字控。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的有用干货文,帮你少走弯路,越变越好,实现人生幸福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