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巧云,新零售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民营出版社的竞争力在哪里?”
出版业最近接连传来喜讯。
先是成立于年的民营出版公司“读客文化”(简称“读客”)于7月19日登陆创业板,后有“果麦文化”的IPO获批。
单看读客的上市消息,倒算不上什么重磅,毕竟它既不是民营出版业里首个上市的公司,也没有融资规模最大、估值最高之类的光环。甚至从很多指标来看,读客更像人们口中常说的“中等生”。
上市首日,读客有两个数据引发了强烈的反差:一是发行价为1.55元/股,创下注册制推行以来的新低,同时也是创业板史上发行价最低的股票;另一方面在开盘当天疯狂拉升,三度熔断,最后收报于31.66元,迎来高光时刻。
紧跟读客和果麦的还有离上市仅一步之遥的“磨铁文化”。创办于年的磨铁算是读客的“同龄人”,但在业内已成头部企业。
根据开卷公布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图书年的零售市场码洋(指全部图书定价总额)规模为.8亿元,同比下降5.08%。在这个高度分散的行业里,磨铁年整体市场的码洋占有率为1.18%、新书市场码洋占有率为2.15%,远高于读客。
显然,在上市这条路上,磨铁“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那么,在民营出版社接连IPO的背后,究竟折射了怎样的行业现状?读客的上市,真是中等生的逆袭?民营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民营出版公司的角色
中国的出版行业比较特殊,发展早期均为国有出版发行社,随着国家对出版业的逐渐开放,民营企业才慢慢生长起来。
也因此,当前我国出版业在业务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划分,国有的主营教辅以及严肃类图书,前者业务占比常常高达70%以上;民营的则以文学、经管、少儿等大众类畅销书籍为主。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图书出版权特许经营制,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必须先向有关机构申请书号方可开展。因此,在产业链上,民营图书公司与国有出版社往往是分工合作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民营图书公司负责图书的选题以及营销策划,在与著作者达成版权授权的基础上,再和出版社签订出版协议,在这个阶段,出版社对内容进行常规的审校后,负责向有关机构申请版号以及图书的印刷工作。
当图书印刷完成之后,民营图书公司再与出版社签订购销协议,随后进行图书的发行和销售工作。
可以看到,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民营图书公司承担了图书链条当中的前端策划及后端销售工作,出版社则是一个“内容生产商”。
这种角色的不同,倒逼着民营图书公司必须开拓优势版权资源,通过不同的定位,打造差异化和特色化的运营模式,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也正因为内外部的压力如此,民营图书公司通常具有更加敏锐的嗅觉、反应能力、策划能力以及渠道分发的能力,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偏好和需求。
比如成立于年的“蓝狮子”,以策划财经类书籍为自己打下了“财经出版社”的形象。年,蓝狮子挂牌新三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