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心仪的大部头图书,或是最喜爱作家的精品文集,或是一套高口碑、选题独特的丛书,我们“不吝重金”将它们购入,好珍藏在家中,以便随时翻阅、品读。
今年“双十一”,你买到了想要的大部头吗?“种草”的机缘又是什么呢?本期小调查采访了一些热爱阅读的网友,看看他们都有什么想要入手的好书吧。
山开一平寒影:
大概两年前,我在学校附近逛书店,偶然看到了一本灰色封皮的《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封面上的字母“M”引人注目。我随手打开书,读了十几页,觉得写得非常好,就果断买了下来。后来看到内封上其他书的标题,才知道它们同属于理想国译丛的M系列——“M”是“Mirror”一词的缩写,取“历史的镜像”之义。
这套丛书主要译介国外的各种历史专题研究,作者大都是名家,选题也非常多元,或聚焦于某一国家的某一事件,或分析人类历史特定阶段的某种结构力量。当然,国外历史类图书的中译本如今已经很多,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翻译专题研究的丛书则比较少见。现在理想国译丛已经出到第35本,品牌价值也做出来了,尤其是那个不断变换字体的“M”,想必在读者中间已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M系列的书我后来通过各种渠道读过好多本,爱不释手,一直都希望能集齐全套纸质书,收藏在家里的书柜上,随时可以取下来再读一遍。
沙瓦郎:
一直很喜欢读沈从文,想买一套自己中意的沈从文文集在家里珍藏。有一套《沈从文别集》还蛮吸引我的,之前为了写文章在图书馆借过单册,装帧很好,开本不大,玲珑小巧,方便随身携带。
单册的标题都是特意根据沈从文的名篇来定的,如《湘行集》、《萧萧集》、《雪晴集》等,并且也会把内容相近的作品汇编到同一集中,构成主题的呼应。
与其他文集相比,《沈从文别集》的编排挺特别,不是按照作品类别或者写作顺序,而是先收录沈从文的两三封书信,再收录他的小说、散文——这样的编排方式,也许不大符合作家研究所要求的那种“严谨”,但却能创造一种与密友对话般的亲近感,让读者缓缓走入作家的精神世界,很适合平时的私人化阅读。
月兔:
这几年国内出版了好些博物学相关的图书,图片都十分精美。其中《发现之旅》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书中汇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余帧精美的博物学画作。虽然这些画作原本是为科学用途所绘,但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广受好评,商务印书馆还特意出过珍藏版。继《发现之旅》后,商务又出版了《博物之旅》(又名《伟大的博物学家》)和《探险之旅》(又名《伟大的探险家》)作为一个系列,在博物学知识之外,补充了关于那些人和那段历史的知识。我虽然对博物学不是很了解,但还是被《发现之旅》里的画作打动了,要是能收一套放在书架上,没事时随意翻翻,亦可作赏心乐事。
天边的九滴雨:
我对中国通史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尤其想看的是钱穆的《国史大纲》和郭沫若的《中国史稿》。想读通史,是因为近一段时间以来都在自己看《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但是进展有些困难,有些读不下去的感觉,所以就想通过阅读一些通史,来增进对重大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最早了解到上述两部书,是在一次复旦通识讲座上,听历史系的姜鹏老师表达了一个观点,叫“历史学的起点是未来”,意思是写历史的人往往带着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希冀来写历史,因此不同的史家可能从相同的历史事件中形成不同的观点。姜鹏老师当时就拿《国史大纲》和《中国史稿》举例,他表示(大意是)钱穆的观点是历史须在稳定与和谐中发展,而郭沫若则强调革命推进历史的发展。由于《中国史稿》很难入手,所以我就想买一部《国史大纲》来看,况且这本书在今天影响也挺大的。不过以后若有机会能看到《中国史稿》,我也会把两者放在一起对比阅读。
流水惜花:
最近想找一部入门级的建筑学著作来看,了解到读库出了一套“建筑史诗”,专门为读者普及中西建筑相关的知识,况且读库出品的书都比较有意思,质量蛮好,就很想买一套。
之前有拿单册来翻过,知道这套书是清华大学建筑系老师王南在《读库》上连载的系列文章的结集,涵盖汉、六朝、唐、宋、元、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书中有大量的插图,每个古建筑的实景照片和各式绘图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再配以作者深入浅出的文字,方便人们理解各种建筑样式的特点所在。每册书的名字也很有趣,比如《六朝遗石》、《梦回唐朝》、《木骨禅心》、《万神殿堂》,既点题又典雅。书的装帧很精致,开本较小,方便出门携带,日后旅游时,每到一个佛寺或陵墓,就可以把相应的书翻出来看看,领略古代建筑的卓越造诣。
南瓜:
之前在准备论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菲利浦·阿利埃斯和乔治·杜比主编的《私人生活史》,一直都想入手。虽然每一本都分量不轻,但其实相当有趣易读。两位主编都属于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这套丛书也正是年鉴学派方法论的直观展示: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