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库、单向空间读库
按:这是读库副主编杨芳州在单向空间直播的文字整理。编辑的一生注定会和很多书打交道,这些书中的养分滋养了我们,一点一点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遇见这些书,再分享给大家,就是一个对暗号的过程,一旦对上了,恨不得当场就给彼此一个熊抱。
这场直播不短,就是因为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瞬间,让人必须话痨,必须多说一点。原谅他们。
▼
从左至右:单向空间王鑫宇、刘剑钊,读库杨芳州
王鑫宇:今天读库的副主编杨芳州老师带来了她精选的私人书单。
杨芳州:我今天这个书单确实是非常的私人化,因为今天来的是单向空间,你们以前叫单向街是吧?我听到单向街书店这个词就非常激动,还专门把这本书带来了。
王鑫宇:本雅明的《单向街》。
杨芳州:对,单向街这个书店的名字来自于本雅明的这本书,我这个译本翻译成《单行道》,其实就是同一本书。它对我有特殊的意义,从年左右开始,一直到现在,是我走向文艺道路,越走越远走上不归路的几年。
这本书购于年8月,当时对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给了我一个震撼。这就是为什么来单向街,我其实有点紧张,你知道,今天很多东西其实是对我私人有意义的,这样的话,也说明每一本都是心头肉。
王鑫宇:那我来提前剧透一下。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是视觉系,包括两本图像小说。第二部分是日本和东方文化,这部分我特别邀请到了我们单向空间北京东方艺术区的店长刘剑钊老师,日语专业,对日本茶道和文化有些研究,请他来和杨老师一起聊。
第三部分就是读库的“次经典”和文学史系列,主要是上世纪60年代还有上世纪初的,围绕着迷茫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展开的一些书,还有多年前的嵇康,竹林七贤之一。
下面就进入我们的第一部分,视觉书单。
视觉系:可以读很久的图像小说
这本是《碎片人》。大家可能觉得它看上去像一本绘本,其实是一本图像小说。
杨芳州:对,它是一个图像小说,而且这本不太适合给小朋友看,里面有一些裸体。
王鑫宇:小朋友可能很难理解裸体是为什么。
杨芳州:但是这个裸体确实又给人感觉非常的干净。
王鑫宇:不一样。
杨芳州:一点都不色情。因为它意不在探讨情色的东西,是谈到了很多男女关系。这是很特别的一本书,它更像是用图像构成的诗歌,比如有一些图像小说是用图像构成的小说或者报告文学,《碎片人》我觉得确实是像话剧,而且是先锋话剧、默剧,纸上诗歌。有一些连贯的故事,也有完全不连续的故事,这就更像诗歌的部分,完全是用图像在纸上表达。
作者玛丽昂法约尔想到什么画什么,她觉得这个人可以像鸟一样飞,像植物那样从地里长出来,还可以像植物那样把他连根拔起,搬走,她就这样的画下去了,画风非常纯净,而且能从当中体会出一点现代人的那种孤独感。
《碎片人》内页,读库出品
王鑫宇:我昨天上班的时候摸鱼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她画的好多地方感觉挺孤独的,但是你看完之后会有被温暖,会有被拥抱的那种感觉,会有很强烈的这样一个感受。
像我下班时候一样,我到家之后很喜欢看柯本的画像,之前爱琴海店关的时候把店里唯一一幅柯本的大画像给搬回家了,放到我家门口的连廊那里,每次回家都要过那里,家里没人的时候我就在那蹲着看一会柯本,会有这种感觉,很强烈的一种感觉。
杨芳州:这本书在艺术书展上非常受欢迎,作者拿了法国的安古兰漫画奖,获奖的作品不是这一本,但这一本是她的代表作。
王鑫宇:代表作,就是早晚获奖的那一本。
杨芳州:哈,是的。看到有人注意到了我的徽章,它来自《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小子》,我讲一下为什么选取了这个镜头做这个徽章。
它是一个超人形象的父亲抱着孩子飞行。这本书,当时我们做第一版的时候在腰封上写了一句话,说“你看完这本书大致需要5小时,约莫等于我和我的父亲曾经相处时间的总和。”
这本书里讲的就是一个叫吉米科瑞根的男人,36岁,秃顶,不受欢迎,一跟女人说话就脸红,而且总是有各种性幻想,稍微有一个人对他有点好感,他就马上幻想出去跟人家约会结婚生孩子。因为有这些走神和插入叙事,这本书并不好读。
它不好读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格子很小。我们最开始读这个书的时候,觉得这不是跟人过不去吗?格子这么小,这画这么密,字这么小,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就说,你们能不能把这开本放大点,把这字放大点?后来我们反复读之后才发现,作者是故意这样做的,这本书就是让你要缩起来读的,要偷偷摸摸地读的,你看这个封面你也看不出是什么内容。
说回这个徽章,真的特别精致,读库的飞哥是个徽章达人,有很多徽章,她当时见到了这个也说,这是她见过最精致的。我们用了烤漆的工艺,凸显它的线条感,尺寸很小,但工艺非常精细。我们的制作人、责编大朱老师,他是摩羯座,摩羯座真的比处女座还可怕,他就不停地说,还能再改进,同样这本书也是这样做出来的,很多的细节一直不停地在改进。这本书定价,现在买还赠徽章。
王鑫宇:太值了。
杨芳州:真的,太值了。为什么?这本书有多页,厚厚的,里面一小格子一小格子画,大概有多幅画。它的细节是非常非常多的,我觉得我可能是国内读这个书最仔细的人之一,不过肯定有人比我读得还要仔细。
我们遇到过非常变态级别的那种粉丝,我们出这个徽章的时候,那个人还给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我也读了很多遍,每次读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它像是一个漫长的变脸,里面埋了很多细节,你上一次错过的细节,下一次发现的时候又被感动了一次。而且这个书必须这么厚,它的故事线足够复杂,细节足够多,当你读完的时候,获得的那种愉悦感也是别的书无法替代的。
日系美学的密码
王鑫宇:接下来要讲的是日本和东方文化,《侘寂》和《茶书》。这部分邀请了单向空间北京东方艺术区店的店长刘剑钊,他是日语专业毕业的,喜欢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
刘剑钊:谢谢,很高兴和杨老师搭档,聊一聊这两本书。我是年入学,有幸断断续续和我的日语老师学过5年的日本茶道。这五年,我的启蒙书就是这本冈仓天心的《茶书》。
想和大家先介绍一下冈仓天心这个人。他幼时是汉学和英语的双启蒙,武士家族出身,所以关于中国艺术和整个东亚艺术的造诣是非常深的。在成年之后,参与创立了日本美术院和东京美术大学,之后他就去了美国,最后升任了波士顿美术馆东洋部的主任。
这本书是在他升任东洋部主任时期,日俄战争之后用英语写作的一本书,它原本的语言并不是日语,是英语,也不用担心是否晦涩难懂,他用英语写作就是为了把日本的文化介绍给欧美这些国家,所以比较浅显易读,但又不是说它的文字特别白,是类似于散文诗的那种文字。
这本书真的体现了他对于茶道这种美学的体验,还有他自身对于茶道美学的理解,以及作为一个日本人,他把日本的这种美学传统融入到了他的文字当中。
大家可能在最近一段时间看到很多宋代的剧,会发现他们的饮茶方法跟现在所流行的饮茶方法特别不一样。为什么?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不是通过水为媒介来品味茶香,而是直接将茶吃进去。
也有人会说,日本的茶道保留了唐宋遗风,我个人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宋代的遗风在里面。唐代的遗风在嵯峨天皇去世,平安时代结束之后,随着贵族的没落,那种贵族茶就逐渐的没落了。之后就是草屋茶开始盛行,它体现了日本的侘寂文化在里面,有一种非常朴素、素雅的东西。我们一会儿就会讲到。
现在这本书,大体介绍的是日本的抹茶道。现在日本的茶道是有两种的,一种是宋代传过去的抹茶道,一种是明代时候传过去的煎茶道,但是煎茶在中国是唐代是那么叫的,陕西法门寺地宫曾出土过一组银鎏金的一套唐代茶具,非常完美地复现了唐代饮茶的规制。
王鑫宇:那你学的是日本哪个茶道流派?
刘剑钊:我学习的是石州流,创立者是片桐石州,作为武家茶道的代表,一直追寻着千利休的茶道理念。
杨芳州:那就是这本《茶书》里一直在讲的利休。
刘剑钊:是的,现在拿着这本书,真的就是盈盈一握,手感非常好,而且它真的不是那么难读,你看薄薄的一本,不要担心读不懂它,这本书并不是教授你如何点茶,哪处行礼,怎样问答,它是用艺术和美学作为切入点,为大家讲解日本茶道。
冈仓天心先生是想利用茶道来体现自己对于日本文化的一种理解,他想借此将日本文化推广给欧美等国家,那个时代,欧美等国家提到东方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日本的存在度可能稍微低一点,又正好赶上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了俄国,可能大家就对日本有一种偏见,觉得他们是尚武的民族。冈仓天心先生当时写了好几本书,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是有自己非常厚重的文化在那里的。其中这一本就非常有名。
杨芳州:这本书影响力特别大,我们做书时候搜寻了一下,不完全统计,直接受到冈仓天心《茶书》影响的,我们点一点,有乔布斯、苹果、宜家、原研哉,还包括无印良品,美国的建筑大师赖特,他说别人推荐他一本书,看过之后觉得原来东方人早已经为我们点明建筑设计的本质,说的书其实就是这个书,就是冈仓天心的这本《茶书》。
刘剑钊:是的,还想提一下,这一版的翻译大家要看,特别好,真的非常推荐大家读这一版的翻译。
杨芳州:这个我必须得说说,这本《茶书》和待会儿我们要介绍的《侘寂》,这两本书都是译者谷泉老师翻译的,谷泉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艺术研究者,而且他自己的生活也在践行东方美学,他的翻译我真的是觉得把书的内容内化了的。
我今天还带了几个谷泉老师做的东西,他会做一些非常小的手工艺品,这实际上就是两块小石头,但是他把绳结串上之后,把这两个小石头变成了一个小摆设,这就是我的玩具。
刘剑钊:这个可以看出来有日式的美学在里面。它是通过一点很简单的设计将自然的元素融入到了这里面,虽然你看不懂它具体像什么花、什么草,但是可以看出来这个好像是石头本身生出来的花一样。
它这种简约又不失大方,配色又非常好看的美学价值就是融入到这里面的。接着说《侘寂》。
这个书名是来源于日语,日语的读法叫わびさび,它其实是两个意思,一个是わび侘,一个是寂さび。“侘”就是指代茶道当中的一种美学,而“寂”指代的就是日本文学中的一种美学体现。而“侘寂”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概念?
其实在《茶书》里面就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晰,我给大家可以读一下。就在书的开篇,开宗明义,“它本质如同生命,是对不完美的崇拜,是对不可能之可能的温柔试探”。它是对一种不完美的崇拜,人没法做到十全十美的完美,他就直接对这种不完美的体现进行了一种美学的定义。
杨芳州:“侘寂,乃事物一种未满、无常、残缺之美。它适度、谦逊,同时远离世俗。”这就是《侘寂》这本书的第一句话,紧接着那个来。
刘剑钊:大家可以听出来,为什么这两句这么像?因为作者雷纳德科伦在书里面就直白地说了,这本书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冈仓天心先生的这本《茶书》。可以看出,这本《茶书》里面讲到的东方美学,在欧美国家的影响力真的非常大。“侘寂”这个概念,可以在日本的很多地方看到,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今所流行的设计当中,像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等。他们那种素雅中又不失大气的美学标准,其实就是来自侘寂。侘寂可以是一种事物的体验,也可以是一种感受的体现。
大家可以感受到这种美学,而这个美学追根溯源也是来自于宋代的美学,它不是唐代的浮华艳丽,它是那种朴素的大气,是比较典型的日本文化的核心。比如日本的樱花非常多,但他们最喜欢的可能不是樱花盛开的时候,而是落英缤纷的时刻。
在日本,无论是茶道还是花道、书道、香道当中都有这种体现,俳句、短歌里也一样,大家都可以读出来,即使大家去读翻译作品也可以读出来这个是翻译自日本的文学作品。
有很多作品你读不出来它是翻自哪国的,但是读日本的就会感觉到,这个是翻自日本的,因为他的语境和感觉跟其他国家一点都不一样的。说回手上的书,我的首推是这两本书,可以一起买一起读。
杨芳州:我也觉得,它有很有趣的对照。
刘剑钊:是的。而且在电子书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读纸质书?大家可以看到,《侘寂》这本书的设计,无论是从它的装帧还是排版设计,真的非常好。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震惊,里面的排版设计竟然这么有趣。
《侘寂》内页,读库出品
杨芳州:这本书,谷泉老师和整个编辑设计团队都投入了很多心血,最后我们希望它呈现一个非常朴素,但是又非常讲究的感觉。要能体现“侘寂”这个精神,如果这个不能体现出来,真的是要贻笑大方。还好后来这两本书的设计都还比较受欢迎,还获了设计方面的奖项。《茶书》拿了五年一度的“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评审奖。
刘剑钊:是的,可以看到里面的设计,包括它的插图,都是非常精美的,虽然只是黑白的插图。整体没有那种明丽、明艳的设计,这种朴素的感觉扔到那些设计繁复的书籍当中一眼就能看到,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就像现在这种烦热的天气当中,突然吹来一丝清风,非常凉爽安详。这本书最开始上架的时候,我还在爱琴海店工作,在爱琴海的时候卖得就非常好,而且两本书的内容装帧都非常的良心,也便于携带,你的包不需要太大,一个小小的包都可以把这两本书都装进去。
杨芳州:对,我还想说一个,这两本书都非常适合朗读。你试着读出声来,语言非常美。
刘剑钊:而且很容易读。像《尤利西斯》,可能读它你要非常专注,正襟危坐地去读,才能读出那种感觉,而这本书你可能读着读着还没有感觉到要结束,就已经读完了,非常给你阅读舒适感的一本书,两本书都是。
杨芳州:真的,这两本书我也觉得自己读得很有心得了,读了很多遍,但是被你一说又有了很多新的感受,真的好开心。谢谢你。
王鑫宇:好,我回来继续,讲读库和MUJI无印良品一起出的一套文库本。
杨芳州:一共九本,这个开本是日本通行的,叫“文库本”,是一个非常小巧的,可以随时装在兜里的小开本。在日本,这种开本已经成为一个标准,你会看到很多出版社都是这个标准的开本,而且选进文库的书也是统一标准的,品质有保证的。而且在日本的文具店里也会看到和它配套的书套,MUJI就有卖。
这套书的来历,是MUJI从年的10月就开始做的MUJIBooks,就是无印良品选书。无印良品的书店有一个宗旨,叫“良言经典永相伴”。
他们珍视的是简素的语言,和《侘寂》也是一脉相承的。后来MUJI除了卖书,自己也开始做出版了,在日本就是从这套书开始,在中国,它需要找一个中国的出版社合作,就选中了我们,后来我们的合作也非常愉快。
在做这套书的过程当中,对日本的同行,无论是编辑还是设计简直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套书做得太讲究了,这么小的东西,里面的文字也不多,但是你能读得特别有味。
想先介绍这本,是这一套里面的第一本,《柳宗悦》。
为什么以他作为第一本?我们刚才从《茶道》的利休开始说,到上世纪初的冈仓天心,然后就是柳宗悦。茶道的精神,东方式的审美到了柳宗悦又经历了一次重新确立的过程。柳宗悦是日本民艺运动的发起人,基本上你看完这本小书,能够了解他的主要的观点。
民艺运动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日本人确立了日常用的东西、很便宜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而且它的美也可以不亚于国宝的美,那种庙堂的美,这个事就是柳宗悦干的,后来他的儿子、侄子也都成了著名的设计师。他影响的人多了去了。
MUJI的这一套就是从柳宗悦开始,我们接下来一个一个看,你会发现它选书的规律。它这套书就是用人物的名字做书名。我后来还专门问了一下,这样是为什么?得到回复说,这样做整个书的封面上只有三个字,这是一贯的无印良品极简的作风,他认为“收纳”这件事情,到最后最简单的就是最核心的东西。
书里的图会选一些这位作者生前爱用的一些东西,还有相关的一些照片,文字就是他的语录加上他的选集,每一本的格式都是如此,但是他选的这个文章我觉得很见功夫。刚才我提到的翻译《茶书》和《侘寂》的谷泉老师,对日本的民艺运动是非常熟悉的,他看过柳宗悦几乎所有的东西,他看了这本总共就几万字的小书之后,说,他以后只带着这本就够了,因为选的确实好,精华都在这里头了。
次经典:大部头的阅读远征
王鑫宇:好,到这里这一部分就讲完了。
第三部分就要讲到我最喜欢的了,是文学史和“次经典”系列。我昨天在准备的时候偷偷看书,把我感动得不行,想起了很多过去经历的事情,勾起我好多回忆。
我当年还是一个朋克的,现在是一个商务人士。朋友们,这就是一个朋克的自我毁灭。来,看今天的书。
杨芳州:后面的这些书都很重磅,也都是我个人非常非常喜爱的。我把我男神的照片都带过来了。
王鑫宇:第一本书《寻找〈局外人〉》,这是读库最新出的一本“次经典”,这一本是新书。给解释一下,“次经典”是读库的一个书系,都是带一个硬壳书封的精装书。
杨芳州:《寻找〈局外人〉》,大家从这个书名可能猜到一点,它是关于加缪的《局外人》这本书的。它不算是加缪的传记,而是《局外人》这本书的传记。
王鑫宇:为一本书写了一个传记。
杨芳州:对。是讲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又是怎么出版的,出版之后又怎样产生现在这样全球性的影响。而且包括对局外人的批评,几乎就是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简史,它有一波一波的浪潮。我们一直说,加缪永不过时,他已经去世了那么多年,但是他一直没有过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场关于加缪的大讨论。
《局外人》这本书非常特别,它发表的时候加缪才27岁,27岁啊,多么的年轻。他年出生,可这本书到今天你仍然觉得它是一本现代的书,仍然觉得一点都不过时。主人公默尔索就像我们今天的人,而且他探讨的主题也仍然是不过时的。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拥有一部传记?因为《局外人》虽然是很小的一本书,但是它足够复杂,它到今天还让很多人困惑。我看到很多人第一次读《局外人》甚至会愤怒,会被激怒,说这个人杀了人还不知悔改,这是什么意思,但你又无法忘记这本书。而且,这本书确实对很多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人在十七八岁的年纪第一次读加缪,就是读了《局外人》,从此就变成了朋克或者是文艺青年。在人生的其他阶段也是不断地去重读,重读的时候就会看到亲密关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关于《局外人》,实际上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背景故事。比如我个人就对创作过程非常感兴趣,因为创作这个事感觉非常神秘。
加缪小时候非常穷,他是从阿尔及利亚的贫民窟里走出来的。这么一个孩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写出这样一本书,一下子就震惊了文坛。当时他的阅读、学业、老师,他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对创作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书诞生前的故事,都是值得探索的。
而诞生的过程,因为我自己是一个出版从业者,我觉得也很有趣。因为这个书是伽利玛出版社出的,伽利玛是20世纪法国文学最棒的出版社,它的历史几乎就是20世纪的法国文学史本身。安德列马尔罗、萨特,包括加缪的老师,格勒尼埃都是伽利玛的作者,那么多耀眼的巨星,加缪的书怎么能在伽利玛被出版,而且出版了之后很快就出名了。
王鑫宇:对。有人问这本书与《加缪手记》有重复的篇章吗?
杨芳州:没有。这本书是全新的一本书,它是年在美国出版的,作者是美国耶鲁大学法语文学的教授。同时也拿到了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它一出版我们就买了版权。它跟目前市面上已经存在的,加缪的传记、文学手记作品都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是小迷妹,很崇拜加缪,加缪作品、传记我看了不少,这里面仍然有很多新东西,有很多新的我是第一次知道的东西。而且这本书写得很好,叙事性非常强,作者把一些资料发掘出来之后不是简单地把资料罗列起来,而是用一种,我自己发明的,叫做“想象的同情”去把它编织起来,它是一个叙述非常流畅的故事。
然后我正好也显摆一下,书上印的译者“琴岗”就是我。我可以讲一讲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吗?
王鑫宇:可以。
杨芳州:因为这本书里也有一章,叫“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为什么要用“琴岗”这个名字当我的笔名,因为这个名字是我爸爸的小名,是我爷爷给他起的。这个跟加缪的联系在于,我这位帅气的爷爷很早就去世了,他去世的原因跟加缪的病是一样的,是肺结核。所以我觉得在这里面有一个私人情感的连结。
由于他那么早就去世,所以我爸爸在某种程度上跟加缪一样,是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是跟着一个很沉默的母亲长大的。所以这次我专门和我爸爸说,我可不可以用这个当笔名,他也很高兴同意了。
王鑫宇:原来是这样的。我们书店也看到,疫情期间加缪的书非常火。
杨芳州:没错,我翻译完这个书之后,一个月前,我通过邮件对作者做了一个采访,她说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在法国,大家全都在讨论加缪。还有个小剧透,这场对作者的采访,会全文发在《读库》上。
王鑫宇:期待,译者对作者的采访一定很值得看。然后我们讲下一本,《我的一生》。
杨芳州: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识主人公,果尔达梅厄夫人。这个老太太是以色列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个女总理。《我的一生》这本书是她写的回忆录。这本书也是我开始为读库工作的第一本书,当时我人还没有在读库。
王鑫宇:心已经在读库了。
杨芳州:当时六哥在找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对他非常重要,他们那一代人,曾经读过关于以色列建国的故事,读过摩萨德的故事和传说,知道有这么一本神奇的书。八十年代的时候,这本书有一个译本,曾经对他们产生过非常大的冲击,我就特别想给它重新做一个版本。
这个回忆录我当时读下来,就觉得她像一个邻家老奶奶一样,特别平静地,絮絮叨叨地,但特别有感情在讲这些事情。
她经历过那么多,但是在谈到各种事情的时候感情都非常充沛。一方面回忆了年轻时代,在巴基斯坦开始犹太人复国独立运动之后,他们到巴基斯坦创业,去农场劳动。后来年,以色列成立,建国的时候,她是在建国宪章上签字的人之一。
此后她又担任了很多的职务,包括外交部长、劳工部长,后来又出任了总理。她任职总理期间还发生过很多著名的事件,比如赎罪日战争。所以你除了能读到整个以色列建国的经历,还有建国之后,营救犹太人,审判艾希曼等等。
王鑫宇:我觉得她特别打动人的就是那种在时代浪潮里面的个人挣扎,你可能再怎么挣扎都没有用,但是她还是要努力去挣扎。
杨芳州:而且还有犹太人的精神。
王鑫宇:对。一个民族精神。
杨芳州:没错,真的是很卓越的民族。所以这些书我们为什么要做成这种装帧,不仅做了精装,而且还要有一个书盒,就是我们觉得它其实值得你珍藏那么多年,值得你读那么多次。
王鑫宇:对。它值得你反复阅读。读库其实很少出精装书,如果出精装书那一定是这本书值得被好好保存。
杨芳州:其实我还可以分享一个特别个人化的理由,今天推荐的这些书,因为我本身在读库工作,我们自己的书,我家里可以不用放。但像这几本,我家里必须放,没有我就不踏实,今天推荐的,真的是这样的。
王鑫宇:心尖上的小肉肉。
杨芳州:没错,是这样的。
王鑫宇:而且这个精装书我告诉你们,你怎么看这个精装书的质量好不好,你把它平摊开,阅读无问题,没有障碍,那这本精装书的质量是非常好的。而且读库这套很轻,捧在手里很舒服。
好了,讲完这本《我的一生》,我们来讲下一本《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这一本我真是非常推荐,因为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失败的一代人的历史。很少有人会为失败的人写历史,但他们是非常浪漫的失败者。
杨芳州:没错,这本书出了之后我其实挺担心没有人买,没有人看的。但最近在豆瓣上有一些评论,有好几个评论都不约而同地说,虽然对这里面提到的文学家都不熟悉,但完全是凭着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把这本书看完了,好看。因为这里面的人确实有些很多人都不熟悉的,除了美国文学史上大经典,比如像《白鲸》《嘉莉妹妹》这种,我们听说过一些。其他的人确实没太听说。
他讲的是年代的这一代人,这个年代在美国的历史上是工业已经进入了发展阶段,物质丰富的时期。但这个时候美国似乎还没有发展出与之匹配的自己的精神或者文化,而且那个时候他们在国际上,在文化方面是非常不自信的,什么都要盯着欧洲。所以美国那个年代的写作者实际是非常痛苦和迷惘的。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要记录时代,要写作品,但是不知道往何处去。因为在这之前,他们的文学是为宗教服务的。
而且你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的清教徒国家,在这之前他们的文学是非常畏畏缩缩的,是装饰功能的,你也可以想像它是遮遮掩掩的。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就开始发展现实主义的东西,而且这个发展过程本身,这些写作者也是非常痛苦的,伴随着他们自己的失败。
王鑫宇:这其实也是一个时代浪潮里面一个个人挣扎的故事,他是一群人的挣扎。
杨芳州:对。他是一群人的挣扎,一群失败者。这本书的结尾这章我看了是非常感动的,因为正是年代的这些人,用他们的痛苦和失败换来了后来20世纪美国文学的爆发。也就是我们更加熟知的那一代,就是海明威他们那一代,19世纪20年代。
那个时候,美国的文学和文化就开始确立了起来。他们就是前浪,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但他们的故事本身非常动人,美国自己的批评家说这种是写得最好的文学史。因为这个文学史本身也像文学一样好看。
王鑫宇:对。它写的是18世纪90年代的美国。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那会儿是什么样的。年芝加哥世博会举行,现在认为那就是现代美国的开端。
我们如果类比现在的话,那种感觉大概是年的北京,就是奥运会那会儿我们的感觉。生活在北京的朋友应该会听到,有人说年之后,真正的北京都不存在了,可能我们当时的一些东西随着时代浪潮就被冲走了。
他们当时其实也是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向往,觉得一切都会好的,但实际上到最后他们都没有得到盼望的结局。就像《嘉莉妹妹》里面写的一样,她从一个小农村来到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内心完全被现代化的一个工业城市给摧毁了,最后需要出卖自己的肉体去换取欲望和金钱。
到现在看来,它都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本来个人的遭遇,个体的特性就很动人了。这是一个群体的特性,一个群体画像,失败的一代人。在现代看来他们就是很浪漫的那种失败者,你会觉得是一代浪漫的人。
杨芳州:我真是觉得它特别贴近现在的现实。我就在想,就有一些中文写作者,不知道在哪一个黑暗的角落,现实生活中可能很不如意,但他们一定在某一个角落孜孜不倦地写着,将来有一天会迎来属于他们的辉煌。
王鑫宇:对。我觉得其实这一代人也和后来朋克文化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都是这种loser一样的文化,但是它很颓废但是它又很迷人。
他们是现代化的开端,这就是科技浪潮和时代发展交织下个人精神生活受到冲击的一群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学抱负,有自己的理想。
我推荐大家可以学一下许知远,我觉得许老师对我就很有启发。你去到一个地方,去找一个作家,寻找他的足迹时候,就可以想一想他们当年是怎么生活的?你要有想像这种生活的能力,你才能更好地体会他写的作品中的那些感觉。
杨芳州:刚才我们说到的这本书,还有《寻找〈局外人〉》都是做了这个工作,就是还原他当时的生活的情境,来想像他的创作场景。
王鑫宇:其实这代人真的是很多你都没有听说过的,看着很晦涩的作家,但就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海明威,才有了菲茨杰拉德,他们这样迷惘的一代。我昨天翻的时候有一个感觉,真的像回到了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的那句话,就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的岁月。
这种感觉会非常强,你能感受到那种被时代浪潮不断向后推的感觉,科技在进步但人的精神在不断地退化,我自己有很强烈的那种感觉。
杨芳州:你觉不觉得这几本书都比较厚,但是你读完了之后你就觉得它应该这么厚,因为复杂度、厚度跟它的字数多寡是匹配的,你会有一种历史的见证感。
王鑫宇:对,刚才这是迷惘的一代人的前辈,有了他们才有了迷惘了这一代人,有了迷惘的这一代才有了垮掉的一代。
杨芳州:没错。
王鑫宇:我们下一本书就是垮掉的一代,嬉皮和朋克兴起的时代。《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这个图片应该是当年在白宫门口集会完之后,一片狼藉,对吧?
杨芳州:对。《伊甸园之门》它是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必读的一本书。因为首先作家是一个亲历者,他当时就是一个很年轻的文学教授,不是学生,是一个文学教授,比那些花儿少年们要年纪长一些,已经在研究文学和文化的批评了。他以这种身份亲历了所有的运动,序言里面就写到这件事情,他在50年代的末期参加了一次金斯堡的朗诵会,他就被震撼了。
为什么这本书能成为经典?因为这本书记录了整个60年代文学和文化的产生和演变。他当时就说他想做一个尝试,他想用这本书来证明文学批评是可以和历史,和当下和进程严格相关的,而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文学就是跟当下跟政治跟生活是不相关的。他做到了,而且你看从那之后,实际上我们能反复体会到这种感觉,文学能直接冲击你的生活。
这本书就以他50年代末在学校的大礼堂听金斯堡的朗诵开始,又以70年代初他与妻子一起,同样还是一个大学的大礼堂听鲍勃迪伦的演唱会作为结束。里面有整个美国的60年代文化运动,风起云涌。
他记录了这个文化运动里各个比较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