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教师专业阅读地图附影响教师

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

育人需要春风化雨般温暖的心灵,需要有投身“人”的理解与关怀的热忱。

寒假到来,教师们可稍作休息,亦可利用好闲余时间通过阅读充充电。例如,阅读教育学、心理相关书籍,可以帮助教师真正领会学习的发生、生命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学;经典文学可以让我们对“人”有了自然而然的理解和关怀;哲学可以引领我们找到教育的真谛……

不过,可供阅读学习的书数量庞大、口感不一、难易不同,如何让自己持之以恒地阅读,满载而归?

本文收集整理了温儒敏等教育名家建言,并附本精选书单,希望能帮助教师在寒假里有效地畅游书海。

找到属于自己的“十本书”

《教师阅读地图》作者魏智渊把一名教师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的书籍,称为“根本书籍”。

读书是一件高度私密化、个性化的事情。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本书籍,虽然有些经典书籍更容易成为“根本书籍”,但不是所有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更进一步地,即便是读同样的书,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同的困惑去读的,因此理解也不尽相同。而且,同样一本书,对不同人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同。

中国教师报记者马朝宏建议,可以先将“根本书籍”的数量限定为十本。那么,怎么才能遇到自己的“十本书”?怎样判断它是你的“十本书”?

读书的意向始终取决于他的人生思考,取决于对自身的解读,取决于对世界的理解。读书最重要的是读心,读自己的心——在阅读中明白自身发展成长的迷惘与困惑,这种源自内心的需要决定了读书的方向。这种源于灵魂需要的阅读才会使所读之书沉淀为我们内心的有机部分,内化为我们新的内心迷惘和困惑,驱动我们的新一轮读书历程。

只有从自身出发,从当下的生活出发,直面生活中的困惑与迷茫,才会走向真正的阅读。生命不息,超越不止,迷惑不止,彷徨不止,阅读也将因此而不止,在此过程中,也必将迎面撞上自己的“十本书”。

如何保持专业阅读的热情?

制定好私人书单后,教师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份阅读作业。这个作业由两个环节组成,一是制定计划,二是完成方式。

首先,设计一个有系统的读书计划,定好一定时段内读完哪些基本的书,多长时间内要读完一本书。有了读书计划并开始行动,就好比耕种一畦自己的园地,哪怕只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

其次,为了完成计划,可以通过每天阅读心得打卡,每个章节要画出思维导图,并整理读书笔记,多和同行友人交流分享。引导自己把书本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发生连接。

完成过程中,教师们尤其容易在阅读专业类书籍时陷入“读书无用”的失望中,从而失去进一步阅读的热情。这个时候,如何坚持阅读并将之转化?

在大方向上,阅读专业书籍要先挑自己读得进去的,顺藤摸瓜,以概论带读基本的书。进入状态后,可以读一些深一点儿、不是很容易懂的书。

特级教师闫学曾提到,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可谓从一句话到一本书,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许多书到一个知识谱系,从一个知识谱系到更广泛的知识谱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对教师来说,如果我们希望把自己知识的盘子越做越大,就必须同样要进行这种“叶脉似的阅读”。

比如,闫学在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那几年,决定从阅读经典教育理论开始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白。先从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窥见了教育最迷人的地方,帮助自己度过了最迷茫的新教师生涯。

后因看到了陶行知先生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共同之处,都是根植于实践、身体力行的务实精神,便开始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再后来,了解到杜威与陶行知的师承关系,又开始阅读杜威,一头扎进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宏大世界,从而理解了杜威的“做中学”,也加深了对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在研读这些传统的经典教育理论的同时,才开始研读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等书籍。而后循着他在这本书中呈现的一些线索,阅读了不少人文历史、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郝晓东则把这样的读书过程称之为“啃读”。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引领教师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走进经典的世界。

教师们制定个人书单时,可以参考中国教育新闻网制定的年度“影响教师的本书”,以便高效将阅读转化为专业力量。

年度影响教师的本书

TOP10

教育理论类

教育心理类

教育管理类

教师专业成长类

学前教育类

综合类

人文类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