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5后设计师潘焰荣亮相「LIVE!制书实话」直播间,从业十余年的他两次摘得书籍设计界“奥斯卡”奖——“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年纪轻轻就已经是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
潘老师有备而来,一口气准备了近年来设计的20本书作为案例,详细剖析它们的设计逻辑与制作过程。如果你也想了解这位设计师的成长之路,看他如何用双手巧妙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又一个阅读体验的视觉盛宴,请一定不要错过B站和艺术头条的直播回放!(点击文末,即可观看回放)
两小时的直播里潘老师一口水也没喝
这样的专注力让大家非常瑞斯拜了!
LIVE!制书实话
第五话
潘焰荣:纸本有情
好书的标准是什么?进入正题前,潘焰荣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似乎所有书籍设计师都会问读者、问自己这个问题。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而潘老师的答案非常简单——内容好,设计好,印制好。书的设计,其实就是阅读体验的设计。每本书都应该有它的样子,它为文本内容而存在,为阅读而设计。
为设计机构做设计
比“专业”更专业
·平面设计在中国·
、
平面设计在中国(GDC)作为中国首个面向全球的综合型设计竞赛双年展活动,是华人地区影响最大、水平最高、且最具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设计盛典。
GDC年和年的作品集设计均出自潘老师之手,他坦言自己当初被邀请去设计这样一个顶尖的设计比赛作品集时,压力非常大。
GDC15的主题,选用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经典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因此主视觉形象在黑色背景底上面做了一些金色的丝网印刷物料,寓意设计思想与成果的金沙,缓缓流下聚沙成塔。潘老师在做作品集时也融入了这一主题形象。
GDC15主形象海报
《GDC15:平面设计在中国》
作为一本作品年鉴,作品体系庞大,每一位设计师提供的照片又十分繁杂,该怎样编排和设计?
为了做好这本书,潘老师首先对资料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整理和分析,快速得到编排逻辑。
“我需要在这些图片中,做工作量非常大的处理,让它们跟我的版面达到非常和谐美观的状态。”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繁杂的内容需要在一个空间里得到很好的呈现,就不能因为某一件作品的特别突出,或者颜色特别鲜亮,影响整本书的观感。潘老师认为这本书的设计难点,就是要把控整个阅读的节奏关系,包括图片的再处理。
在理性的编排逻辑之上,潘焰荣老师又将海报进行切割,随意装在了书中,使其融入到作品中。这种呈现又一下子把理性的编排打破,达成了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在书的脊背位置也进行了特别的设计,让这本书在读者眼中,呈现出多元的状态,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
难以想象,这一整本设计精良,编排数目庞大的作品集,从比赛结束获奖作品名单出来到定制的完成,其实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对于潘焰荣老师来说,年的那个月,可以说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为设计师做设计
·洪卫《节气的情绪》·
潘老师与著名设计师洪卫有过很多次合作,用潘老师的话来说,通过多年合作,他们已经建立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缘分,就是从《节气的情绪》这本概念画册开始的。
洪卫老师用一只干枯的笔刷刷出来一种字体,再用这种字体写出了中国24节气。之后洪老师找到潘老师,希望他用这24张图做一个概念性作品,此外没有其它要求,任由发挥,创意无限。
收到设计邀请,潘老师满怀兴奋,和洪老师沟通后,决定将用24x24cm的开本设计来呈现整本书。
“24节气给我的感受,就是非常具有民俗气息,让我回忆起了儿时在农村经常用的蜡光纸。我们都知道24节气其实讲的就是春夏秋冬这4个季节,我就用4种颜色把24张作品进行分类。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加上一点感性的表达。”
《节气的情绪》
如何把单薄的24张图做得丰富一点?这也是潘焰荣老师在设计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
他想到的办法是,用一个硬纸板夹套,将24张图以散装的方式嵌入到夹套里。这样读者在喜欢某一件节气作品的时候,就可以将它用相框的方式进行装裱。
夹套的解构图
最后的成品便是将它们装在一个盒子里。书的脊背部分,他将每一个节气分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烫印在了盒子的四周,典雅而又时尚。
为出版社做设计
·《茶典》·
“世界最美的书”
《茶典》是潘焰荣老师首次摘得“世界最美的书”荣誉的作品。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出自《庄子·天道》。这本书的设计非常质朴,很多人第一眼看到的时候,看不出设计的痕迹,而这正是潘老师想呈现给读者的感受。
“我接到这本书的时候,出版社的内容文本是《钦定四库全书》的内容。如果我们用过多的技巧或者设计的痕迹,来表达中国博大精神的茶文化,是不合适的。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能不露声色,暗合庄子的那句话。”
一本看似没有经过设计的书,却在每一个阅读细节上都做足了功课。封面决定了整本书的格调和给人第一眼的感官,从字体到材质都至关重要,所以潘焰荣老师《茶典》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
首先是封面字体的选择——
再是水洗牛皮的封面材质。潘老师一直非常注重材质的表达:“水洗牛皮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柔软,又具有韧劲。”书籍内页采用了手感柔和的圣经纸,暗合了《茶典》是“爱茶人的圣经”之意。
最后是工艺。
为了体现整本书“温润”的表达,潘老师的团队尝试了非常多的封面烫压方式。烫黑、烫深咖色等等,但都不合适。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做凸版印刷的老师,以凸版印刷这种传统的工艺,呈现出了封面“茶典”二字,颜色完全融入纸张,使整本书看起来非常温润。
为独立出版机构做设计
·《山海诗》·
《山海诗》是为中国上海和挪威卑尔根两个城市文化交流而出版的一本诗歌集。去年年底,中挪文化交流工作室Northing策划了一个诗歌的交流活动,邀请了7位卑尔根著名诗人和7位上海的著名诗人进行诗歌的交流碰撞,每位诗人选出各自具有代表性的5首诗,一共70首诗歌交由挪威Kinakaal出版社集结出版。
根据城市的气质,出版社把诗集命名为:“山海诗”。“山”代表了卑尔根,“海”代表了上海。潘老师的书籍整体设计概念,就根据这一内容展开。在书籍结构上,上半部分绿色代表山,下半部分蓝色代表水,中间交界犹如地平线。
全书的诗歌文字采用专色印刷,让书籍整体阅读体验上变得纯粹干净。书籍天头的毛边处理,仿佛是鸟儿的羽毛,又像是大雪纷飞的痕迹。这种诗意的表达、轻盈的质感,给人以意境之美,在理性的编排逻辑上,增加了感性的部分。
潘老师认为《山海诗》在印刷颜色上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由于这本书的设计和制作都是在今年年初疫情期间,他无法到外地的印厂进行跟单,所以在看到成书之后,他还是为书籍的颜色感到有点遗憾。(网友:没关系,谁的年没有遗憾
)
在直播最后的QA环节,有网友提出关于如何选择纸张的问题,他回答:“纸张的选择其实是源于自己平常对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