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书籍(企业管理、个人成长等知识型书籍)的作家们有一项特别的本事-几千字的论文就可以说清楚的内容,他们会写出一本40万字的大部头。
举三个例子:
开会圣经《罗伯特议事规则》,首版只有1万多字,总结了10多条开会的规则。此书一经发行便在全美畅销,因此不停加印,不停地完善,至今已经发行了11个版本,字数也从1万多字变成66万字。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多字呢?因为他每一版本都会增加许多故事:国家怎么开会、董事会怎么开会、居委会怎么开会......用无数个大小故事来让读者理解每一条规则。时间管理的鼻祖《搞定》,它也是一本多页的大部头著作,此书介绍了高效工作的基本法则(GTD),大意是:你正在专注地处理某件事情,却被另一件事情打断,你立刻判断2分钟能否搞定,如果能搞定就做掉它,如果搞不定就记录下来,等手里的事情处理完了,再对待办事项进行排程处理。你可能会好奇:这些内容最多几千字啊!是的,但君不见作者列举了多少故事吗?行业A如何运用GTD、行业B如何运用GTD......分别有哪些效果。这些都是在帮助读书消化GTD。危机处理《剧变》一书更是如此,先用几千字介绍了应对危机的12条方法。你以为书就写完了?当然不是,这只是序幕。接着开始讲故事:芬兰的故事,德国的故事、日本的故事......然后用这12条方法一一分析这些国家的故事,一本大部头就此诞生了。
您看,以上三本书,都符合一个规律:
先抛出一个概念,然后用若干个故事来印证它,最后再总结一下。这便是麦肯锡的金字塔结构。
我们如何运用金字塔结构来写作呢?
比如您想写一本“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的书。如下图
咱们学习美国作家的手法:
第一章介绍知识。一般的手法是逐一介绍四个象限,大约几千字就可以了。
从第二章开始,就要讲故事了。你需要调查(采访)10位朋友,如果想要写成大部头,那就采访20位朋友。如果这些人能遍布各个国家,比如中国、美国、阿富汗、日本、印度、葡萄牙、乌克兰........这就显得有全球视野,逼格就更高了。
第一位朋友来自阿富汗(此处省略2万字的纪实故事),然后用时间管理四象限分析他:这位阿富汗朋友每天忙于的事情,因为一旦停止工作,下周就交不起房租,买不起食物。
第二位朋友来自美国(此处省略2万字的纪实故事),然后用时间管理四象限分析他:这位美国朋友做的事情,大多数在区间,因为他有的财富足以应对家庭开销,更因为早就做好了生涯规划,所以工作生活显得从容不迫。
第三位朋友是来自日本的年轻人(此处省略2万字的纪实故事),然后用时间管理四象限分析他:这位日本青年躺平在家,天天打游戏吃泡面,不工作不泡妞,他的生活几乎处于区间。
...
最后一章:总结
借由以上10多20个故事,你再把第一章的道理简单复述一遍,然后提出解决方案:
重要紧急的事:立即去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有计划的去做紧急不重要的事:授权或委婉拒绝不紧急不重要的事:尽量别做
这样的写作手法,其坏处是:
您想讲述一个概念,只需要几千字就可以了。但想证明这个概念,就需要大量专业的调查访谈工作。就像你说“地球是圆的”很容易,但要证明这句话就特别困难了。
但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您讲述的概念通过了多个故事的印证,因此显得严谨可信。读者也因为这些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