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必上06丨面试死亡提问你看过哪些专业

作者

绿野责编

了了

「往期回顾」

复试必上01

还有半个月出成绩

复试必上02

初复试有何不同?寒假期间安排?

复试必上03

面试踩到10个雷区,分也完蛋!

复试必上04

最全下载论文全免费方法!复试必上05

5个专题是你复试路上的护身符!

??

?

??

无论报考哪个院校,大家在复试中都可能会遇到“除了教材之外,你还看过哪些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这个问题。

有的小伙伴可能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如果真的被问了,选择《娱乐至死》、《乌合之众》这类书简单说说就可以。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些书目虽然是新传的经典之作,但因为比较简单易懂,自然会成为大多数考生的选择。如果在考试中表现不出你的独到见解,那就很难拿到高分。

也有同学在回答问题时选择直接背熟几段优秀书评,然而一旦老师深入提问:那请问这本书中你最喜欢哪一章,为什么?能否结合最近的热点事件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就很容易露怯,给老师留下一个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糟糕印象。

?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攻克这一难题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看书之前,我们要清楚“你看过哪些专业书籍?”这个问题的用意何在,归结起来无非两点:

1??考察考生是否有阅读习惯,以及对专业领域的兴趣所在。对研究生而言,学术热情、知识面、学术积累在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上都非常重要,作为导师自然希望门下的学生不只会读教材,而是有自主阅读的习惯,并且有自己感兴趣和比较熟知的领域。

2??考察考生的学术素养和对学术资料的把控能力。面对浩如烟海的著作资料,如何进行解读,如何提炼观点,如何将其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更为重要。于是就有了老师们对于具体专业书籍的不断深入“追问”。

因此在准备这个问题的答案时,要从选择和理解两个方面发力。

??首先在选择书目时,不必陷入“名篇巨著”的误区,大家的著作固然有重量,但是现在时间紧任务重,对很多跨专业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更是颇为吃力。与其浅尝辄止,不如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选择难度适中,可以驾驭的书目深入挖掘。

??在阅读过程中也要注意理解书中的核心概念,提炼核心观点,并且能够结合当下学界、业界的前沿、热点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解读和看法。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书目,模拟复试面试现场,思考老师可能从哪些方面提问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回答。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作者:刘海龙(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对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从学术层面、热点话题研究层面做了概述。书中不仅收录了多篇关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新媒体研究的综述、研究报告,而且多篇论文回顾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老问题,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兼顾历史研究与前沿探索。

Q看你的简历,发现你是跨专业考生。请问你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除了教材之外,还读过其他与新传专业相关的书吗?

?解析:

这是基础性的问题。如果老师仅要求我们列举一本书,大家只需要选一本书,简要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即可。

参考:

A

谢谢老师的提问。备考期间,我一直在看刘海龙老师主编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这本书收录了多位老师的学术研究论文,是对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研究现状和学界业界热点问题的回顾。读了这本书后,我对与新闻传播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新传这一学科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把握。

Q听了你的介绍,我认为可以把《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看作一本论文收录集,那你能讲一下这本书里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论文吗?

?解析:

这个问题主要考察考生是否真的读过这本书。如果确实读过,那这个问题就相当简单;但如果考生只是知道书名,并不清楚书中包含的论文,这就成了一道“送命题”。建议大家在读这本书时,重点记忆1-2篇论文,以便来回答类似问题。

参考:

A

谢谢老师的提问。我个人对媒介融合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对孙玮老师的《融媒体生产:感官重组与知觉再造》这篇论文记忆就比较深刻。孙玮老师认为,融媒体激发的生产方式转变,无法局限于媒介机构内部,因为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的社会过程。融媒体生产必然要打破媒介机构的既有专业边界,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我很认同这一观点。我也认为,在融媒体生产中,我们要将新技术视为合作伙伴,并和这个伙伴一起形成了新型的知觉方式,进而勾连到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

作者:彭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探究了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节点化的用户、媒介化生存的人和赛博格化的人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认为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本书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Q听了你的介绍,《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媒体和新媒体用户,那请你谈谈你认为什么是“新媒体”?

?解析:

如果在我们提到的书中涉及到一些名词或概念,老师感兴趣的话很可能会进一步要求给出解释,这个需要我们现在看书时就注意做一些摘抄和记录。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候我们可以在对书中内容进行总结陈述的同时,稍微结合现状给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参考:

A

谢谢老师的提问。新媒体在今天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词,也是最难界定的模糊概念之一,不同的领域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会有不同的指向。新媒体也处于不断的流动中,无法给予它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在本书中,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和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在我个人看来,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例如,对于报纸来说,广播就属于新媒体;对于广播而言,电视就是新媒体。

Q你在自我介绍中提到自己对新媒体这一研究方向比较感兴趣,请问除了《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这本书,你还读过其他有关新媒体的书籍吗?

?解析:

一旦我们表示对某一问题感兴趣,而恰好与在场老师的研究兴趣点“撞”上,这种追问是极有可能发生的,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慌,实事求是地回答。

参考:

A

谢谢老师的提问。我还读过简·梵迪克的《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这本书把网络和新媒体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加以考察,提出了“网络社会”的概念,摆脱了以传播为核心的新媒体研究套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分析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

作者:〔美〕伊莱·帕里泽(著)方师师杨媛(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过滤泡”为关键词,描绘了全景式沉浸传播时代的“智能隔离状态”: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

“过滤泡”这一概念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指出了互联网巨头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对信息流动进行重组和垄断,它提醒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要切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