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专业骂人,喜闻三寸小脚,因留辫子怼

在晚清民初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牛人,号称晚清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晚年曾顶着大辫子在北大教外语。

据说他一生共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尤其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学以及东方华学,曾经用多国语言骂多国人。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跟胡适等人唱反调,强调中华文化的强大,反对学习西方,全力推行东方文化输出。

以至于在当时的西方社会,流行这么一句话:

“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杨角风谈晚清民国(原走向共和)第期:晚清怪杰辜鸿铭:喜闻三寸金莲,爱变着法骂人,专门跟胡适对着干!

一、

很多人对辜鸿铭的了解,大都源于一个在北大流传比较广的典故,这个典故在电影《建党伟业》中也有阐述:

北大在图书馆召开开学典礼,当时学校把民国的教育总长范静生也请来了,开始宣布聘用的人员名单。其中包括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长,聘请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聘请辜鸿铭为英文教授。

然后辜鸿铭就走上前台领取聘用书,结果底下的众位学子爆发出一阵唏嘘声,连陈独秀都在台上跟李大钊等人嘀咕: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学界耆宿,怎么这身打扮?”

结果辜鸿铭貌似抽着雪茄烟就上台了,只见他身穿着长袍马褂,头戴顶瓜皮帽,脑后拖着一根油光水亮的花白长辫子。

随后,辜鸿铭面对底下众人的再次欢笑,讲了这么一段话:

“可笑吗?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随后大家都笑了,陈独秀也跟李大钊会心对视一笑……

很多人看到这一段后,一方面会对当时北大的包容性点赞,同时也会对辜鸿铭刮目相看。毕竟他能说出这么一段蕴含着哲理的话,就证明他并非是真的顽固不化,并非是真的守旧迂腐。

很多人只是遵循潮流,认为自己剪了辫子后,就是新时代的人了,实际上,剪不剪辫子都是个人的自由,只要内心坚定,外在表现不是本质。

二、

作为一名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人,辜鸿铭非但不追崇西方文化,反而致力于把东方文化往西方输出。

其实,任何文化都有其精华的一面,也有其糟粕的一面,一味地追寻某一种而打击另一种都是不可取的。在当时清朝刚刚灭亡,民国刚刚建立的阶段,人们往往会全面西进,比如陈独秀,比如胡适,他们也是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那批人。

而辜鸿铭就是唱反调的那一个,比如胡适刚刚发表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宣传个性与自由、民主和科学,大力提倡白话文,摒弃文言文。回头坚持传统文化的辜鸿铭就写了一篇文章,大肆抨击胡适,指名道姓反驳。

比如胡适有一次在台上用英文读了一首荷马的诗,话音刚落,台下的辜鸿铭就扯着嗓子用英文回呛,说胡适的口音是英国下等人的口音。

再比如,胡适在哲学课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要通过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方法,重新评估。回头下一节课英文课,辜鸿铭就嗓门洪亮地对底下的学生讲,不要一味崇拜西方的东西:

“我教你们学习英文,不是造就一些美国化或西方化的人,而是要造就一些对国家有用的中国人。”

还有一次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里面有抨击辜鸿铭的话。结果辜鸿铭恼火了,某一次聚会,辜鸿铭挨个让在座的各位看这篇短文,随后跟胡适说:

“密斯特胡,你在报上毁谤了我,你要在报上向我正式道歉,你若不道歉,我要向法庭控告你。”

当然,胡适也很倔强,自然不会从,最终辜鸿铭放下一句话,从而不了了之:

“你这文章真不怎样!”

三、

实际上年轻时的辜鸿铭并非这么传统,他也曾经是一个有名的激进派!

他出生于马来西亚,是混血儿,后来被老爹的雇主布朗先生送去英国读书。临走前他的父亲不仅再三跟他讲,让他记住自己是中国人外,还强调了两件事:

“第一,你不可进基督教,第二,你不可剪辫子。”

但一到了英国,辜鸿铭就把父亲的嘱咐丢到了脑门后面,很快就剪了辫子,穿了洋装,开始装洋大人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2%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