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许多地区正经历持续高温,导致空调负荷不断上升。为了有效应对高温天气,全国多个城市开始尝试推行“区域集中供冷”方案。集中供冷是一种通过建设大型中央制冷设施,将制冷能源供给多个建筑或区域的制冷方式。这种供冷方案的效果如何?值得探讨。
一、什么是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是一种通过建设大型中央制冷设施,将制冷能源集中供应给多个建筑或区域的制冷方式。类似于供热系统,集中供冷将制冷负荷从个体建筑转移到中央供冷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集中管理。这种供冷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城市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效果方面,集中供冷有以下几个优点:
1、节能减排:集中供冷利用大型中央制冷设施,可以实现规模化运营和优化能源配置,从而降低整体制冷系统的能耗。相比每个建筑单独使用空调,集中供冷的能效更高,减少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节约空间:集中供冷设施占地相对较小,与分散式空调相比,节约了大量的用地空间。这对于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尤为重要,可以更好地规划城市用地,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
、运维简便:集中供冷系统由专业的运营团队负责维护和管理,降低了个体建筑维护空调设备的成本和工作量。
4、提高供冷质量:集中供冷系统可以实现统一管理和控制,确保供冷质量和稳定性,提供更加舒适和稳定的室内环境。
二、集中供冷的效果如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集中供冷市场潜力巨大
在实际应用中,集中供冷在一些城市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已经在部分地区采用了集中供冷系统,通过冷热联供、地下蓄能等技术手段,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碳排放。此外,集中供冷系统还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广州图书馆:探索集中供冷应对高温天气
入伏后,广州市持续高温预警,暑期期间广州图书馆迎来了大量读者,每天接待几万名前来寻求避暑之处的读者。
为了确保图书馆内环境的凉爽宜人,图书馆采用了集中供冷技术。一百多个出风口从早上9时到晚上21时持续运转,这种大规模持续供冷并非依靠独立的空调设备,而是通过冷冻水管系统来实现。这一创新措施让广州图书馆在高温天气下仍能为读者提供宜人的阅读环境。
通过一进一出、两条水管与水泵的协同作用,广州图书馆成功实现了集中供冷。这一创新的供冷方式使得图书馆无需依赖单独的空调设备,而是利用距离不到一公里的冷站源源不断地输送冷水。这种高效的供冷系统让图书馆在高温天气下持续为读者提供清凉舒适的阅读环境,满足了众多读者对避暑的需求。
据滕林介绍,利用夏季夜间低谷电价0.19元/千瓦时和白天尖峰电价1.6元/千瓦时之间的8倍电价差,他们成功实现在夜间使用廉价电力进行蓄冰,并将蓄冰效应在白天高峰期输送给周边地铁、剧院、写字楼等总计达万平方米的建筑。这样的集中供冷模式正在得到全国多地的探索与应用,其中包括济南、三亚、深圳等城市。这种高效利用电价差的供冷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群的冷却需求,还有效降低了用电成本,为城市节能减排和应对高温天气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然而,集中供冷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建设成本较高,需要较长时间回收投资;在供冷管网的规划和建设方面需要考虑城市的用地结构和规划布局等。因此,在推广应用集中供冷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技术路线,以实现最大的能效和环保效益。
对用户来说,买冷水比安装空调更加经济环保。那么,跟北方的集中供暖相对应,集中供冷适合在哪些地区使用?投资这种项目的经济效益又如何?
据了解,集中供冷具有集约用地、高效节能、错峰降容等特点,比较适合在城市CBD等商业楼宇高密度集中的区域推广应用,缓解这些地区此前大量安装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
未来能否推广到居民用户,有赖于技术带来的成本持续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