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工具:问题导向
阅读,是为了提高知识面和思维能力;但是,所有的所谓的知识面、思维能力,一定都是有具体语境,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心中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引自己去查找书中自己需要的信息,去有意识的记忆知识,看了也相当于白看——等你想要使用的时候,你根本想不起来(或许你甚至都意识不到该在这里运用你在书上看到的某个东西)。
所以,开始研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运用『问题导向』这个工具
要运用这个工具,你可以给自己列出这些清单:(问题不分先后,可自由增删)
这本书最重要的概念有哪些?给我的启发有什么?(或者这本书讲了怎样一个故事,作者是如果通过这个故事讲出他想传达的东西的?)这本书要解决是问题?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样的?他完成得怎么样?通过读这本书,我想要解决我的什么问题?我最终解决得怎么样了?明确好问题,阅读和思考都有一根线牵着,无论是精力集中程度还是效率,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读书方法,会让你在心中留下的一个个具体的答案或解决方法,这些知识会随着你进一步的学习,不断被你提取,使用,强化。
专业书籍研读工具——笔记流
笔记流,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思维导图——用各种线条和短语,来对你在阅读中的思考做一个梳理。
1.方法
准备黑色、蓝色、红色笔各一支——黑色用于书写主要内容,蓝色用于板块之间的连接,红色用于标注重点。(本子随意,A4活页本最佳,增页很方便)
一份笔记流只应当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短语·短句·线条·箭头·简单的几何图形
需要引用原文,直接在你的笔记上标注页码,比如p63。
这是笔者曾经做个的一个笔记流:
▲康德哲学-知识论
可以看到,笔者的版面毫无组织性,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涂涂改改,字迹也很潦草,并且也忘记了用蓝色笔连接不同小版块。
但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正像笔者说的:笔记流,是一个简易的思维导图,是用来梳理阅读思路的——当你脑海中在整理思路时,是顾不上版面,不用去顾版面的。
2.别急着『体系化』
用笔记流做笔记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定要用这些笔记流搭建一个框架,然后把自己需要记录的所有内容全部塞到这个体系当中去。
这,只会把你带到一条『只顾组织体系,忘记具体知识』的歪路上去。
记住,做笔记流,不过是为了组织思路,就算你能够画出一个所谓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并不代表你就能够很好的运用这个知识。
知识的掌握,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意识、时常去运用,来完成的。(笔者的《读书,怎样读才高效——看了很多书还得不到长进?知识管理应该这样做》一文就是专门讨论知识管理问题的,本文主要谈研读方法,故在此就不再多讲了)
文学作品的研读方法
1.记录零星的碎片
文学,从作者的写作到读者的阅读,都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解释的方向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你一旦看到了一些东西,产生了一些灵感,就记录下来(你甚至还可以用自己的发明的名词来对作品进行解读)。
比如,主角受到他人(我们就叫他B吧)的蒙蔽,最终醒悟,在他醒悟的时候,我们再安排一个人C,来反驳主角,告诉主角他一定是搞错了,B绝不会是那样的人。
这个时候,人物C,实际上就是曾经对B无限信任的主角,他此刻其实就是曾经的B的形象,两人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处在不同时空中的B的内心中矛盾的彼此辩论。
这个手法,我自己发明了一个词儿,叫做『角色扮演理论』,并且同一个典型剧本《伪君子》,一起放到了我的创作清单当中。(至于这个手法的作用,当然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突出曾经的角色的愚钝,可以是突出真相的揭露的艰难……随你解读)
2.多看书评,拓展自己的书本的理解面观
笔者前面讲过,文学是创造性活动,所以,看完一本文学著作,你至少应该找几篇名家的书评,再到豆瓣和知乎上找几篇书评参考,看看别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什么样的,完善自己的读书笔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自己的多元认知能力的方法)
当然,笔者的建议是,不要太过执迷于“解读”,因为所谓“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所以几乎是可以无限衍义的,花太多心思去猜一个可以有无穷谜底的谜,意义不大。
所以,笔者在阅读的时候,其实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