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不妨少一点花式销售

“盲盒经济”持续火爆,一些机构趁热推出“图书盲盒”,大部分售价远低于所含图书标注的总价,甚至有6元10本、4元5本的极低价。比盲盒更火爆的是直播带货,越来越多出版机构涌进这一新赛道。去年9月,“大V”刘媛媛以一场长达16个小时的图书专场直播,实现近万元的销售额。直播中,“50万册书破价到10元以下”,还有“10万册1元书”,价格之低“比盗版、比纸浆还便宜”。(据1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在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的网络营销时代,眼球效应至关重要,否则,很容易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图书“花式销售”,比如推出“图书盲盒”,搞直播卖书,即是为了追求眼球效应。更何况,近年来,传统图书实体零售渠道受到电商和疫情的双重冲击,处境艰难。如果图书销售不玩点新花样,不搞点新鲜的动静,无疑是固步自封,很难吸引读者,并激发购买欲。

然而,图书“花式销售”也要有底线。一个底线是,应当避免让消费者“踩雷”。图书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必须讲究质量。然而,据报道,一些读者购买的“图书盲盒”,里面的书大多质量不高,有滞销书清库存之嫌,一些盲盒中的图书有折痕,还有错别字。图书虽小,却是精神之源、文化之本,关乎公共利益,再怎么放低身段,也不能放松质量要求,让劣质图书充斥市场。不负责任的“花式销售”虽可能在短期内赢了生意,但长期来看,却可能输了信任。

另一底线是,要坚守价格底线。而“图书盲盒”大部分售价远低于所含图书标注的总价,甚至有6元10本、4元5本的极低价。而某“大V”直播卖书,50万册书破价到10元以下,还有10万册1元书。如此“花式销售”,出版社的利润从何而来?有业内人士算账,直播卖书的成本包含图书本身的版权与印制成本、物流的成本、主播的佣金分成、客服人力的支出等,无论怎么算,都很难算出10元以下的正版图书如何拥有利润空间,更遑论1元图书,哪怕去库存,也需付出一单3元到5元的物流成本。

图书可以“花式销售”,不可“饮鸩止渴”。“饮鸩止渴”式“花式销售”,远远体现不出作者的独特劳动价值,会挫伤其创作热情;也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让出好书的出版社赚不到钱,让劣质书反而有市场;对读者来说,图书被“恶意砸价”,会倒逼难以获得正常利润的出版社抬高书价,以分摊编辑、管理、人工、版税等诸多固定成本,在提高定价时,出版社还会缩短出版周期,搞同质化、跟风化出版,降低图书整体质量,至少导致图书业高质量发展进展缓慢。

目前图书销售看似火爆,其实是虚假繁荣。日前有消息称,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及推动制定相关法规规章的计划,其中包括业内已提出多年的“图书价格立法”。期待出版业相关法规规章早日出台,尤其是图书价格立法早日实现,以消除图书市场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自杀式竞争、毁灭性竞争、破坏性竞争,包括“饮鸩止渴”式的“花式销售”,守护图书出版行业的经营发展秩序。(何勇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