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到哥大商学院,入读MSFE近一年,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s://m.39.net/disease/a_5972056.html

part1

哥大商学院下

超特色的PhD和MBA相结合的两年制项目

项目特色

MSFE是哥大商学院下的金融经济学项目,为期两年。项目首页上写着一句“Gainthequantitativeandtheoreticaltoolsforasuccessfulcareerinfinance”,我觉得基本总结了这个项目的特点。

PhD和MBA结合的课程设计使得它比普通金融硕士项目多了一些研究性,但相比同学院下的博士项目,它更适合投入时间短、希望积累行业经验的同学。同学们可以通过选课决定academia或者industry方向,并且随时可以切换。

选择academiatrack的同学会更多地修读PhD课程,参加seminars(每周的论文分享讨论会),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之后申请PhD作准备;选择industrytrack的同学会在必修的PhD课程之外,可以选择一些MBA课程以了解金融实践相关的知识。

拍摄于西海岸PigeonPoint

学员供图,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我最开始是想要做research的,但是并不能确定自己一定要申请PhD,所以我第一学期也有意接受一些industryexposure。

在听了一家globalfund的宣讲后,我就感觉这种行业内的研究岗位是比较适合自己的,后面就一直在为这个职业方向努力。可以算是industry和research的一种结合吧,我同学笑说这种职位是给我们项目量身打造的。

classprofile

MSFE一直是以小班教学为特色。我们这一级有25个人(中国学生有15个左右),上一级更少。所以总体上算是竞争比较激烈的项目,录取率在5%到7%之间。

授课模式

我们学校是从春季学期开始线下的,到现在美国学校也基本都是线下了。不同学院有不同的授课模式计划,我们院现在是除了特殊情况(covid),否则一般不允许线上听讲,但如果实在担心也可以在线上听。

录取背景

大部分是海本,美国英国本科的同学都有;少部分的陆本学生则以清北复交为主,或是有较长的海外交换经验。

项目对于newgrad还是非常友好的,招收的中国学生普遍没有全职工作经验,外国学生则可能会有工作过几年,希望通过项目转换赛道。至于同学们本科专业的话,以金融、经济、数学、CS为主,大部分都有比较强的量化背景,比如数学+经济双学位这种,成绩肯定是更不用说了。

part2

MSFE,有特色,也有压力

第一个学年课业压力还是很重的,因为这时候课表上基本都是必修的PhD专业课。以第一个学期为例,我们要修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随机过程、高级衍生品定价等5门PhD课程,课程进度快、难度大,而且作业特别多。

期末季的图书馆

像是Hogwarts的小房间里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

我就记得当时每天都要花好几小时写作业,梦回高中。再加上秋季正好是美国这边找工作找实习的时候,课程+作业+面试,还是比较紧张的。

但我发觉百试不爽的一种办法是,多跟同学讨论。我们的作业都是那种需要思考的题目,可能每人贡献一个想法,最终就解出来了,比自己闭门造车要有效很多。并且通过这个方式,我也从大家那里学到了一些求职的信息和经验。

part3

出国留学,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教育体系

出国以后我还是感觉国内外两种教学体系差异蛮大的。国外每个学期课程数量少,但是每门课设计得更严谨、更充实一些,时间分配上也更科学。

举例来说我在本科的时候经常的一种学习模式是:学期中就听听课、比较清闲,期中期末ddl多到爆炸,甚至有时候必须通宵才能完成;但我在哥大这边的感受就是,课程任务量被更加均匀地分配在学期中,每周的课都要听和回顾,不然难以完成作业,相反,期中和期末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

以我比较喜欢的一门PhD课ContinuousFinance为例,教授前半学期讲随机过程等数学工具,后半学期讲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衍生品定价,辅以比如华尔街上的小故事(金融实践)。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都会布置相应的作业,天天看、天天学,一个学期学下来,真的是印象非常深刻了。

哥大商学院的MBA课也都感觉是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浅但是更实用一些,作业形式也更多样,小组作业、casestudy、甚至还有辩论赛,在课上你需要跟来自各种国家的同学沟通交流、完成任务,能锻炼各种softskills,这正是很多中国学生欠缺的。

part4

来到美国后,我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据我所知,往届中国学长学姐想要留在美国的基本都留下了,其他有回香港和上海工作的,还有一些继续在顶尖商学院读PhD。MSFE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917.html